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规划纲要大家谈:至少有四大亮点(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 11: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规划纲要首次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这次规划纲要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确定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成为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这不仅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呼声,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保证。在现代社会,没有公平的质量,不算是真正的质量,而削峰填谷式的公平、绝对拉平式的公平也不是有质量的公平。 

  规划纲要制定始终高度关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本次规划纲要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关注人民群众关切、回应人民群众呼声的要求。从2009年1月份公开征集到的210万条意见建议当中,集中梳理出了100多条意见建议,再从100多条意见当中,进一步选出20条最集中反映人民群众希望和要求的意见,如“减轻学生负担”、“解决择校问题”、“高考改革问题”、“高等学校行政化问题”等等。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认真消化、深入理解、积极回应。 

  均衡发展的关键:制度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董奇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战略性任务,这反映了群众的呼声,体现了百姓的期盼。我认为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监测与问责制度。一是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与评估制度,要尽快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标准、指标和科学方法;二是建立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等,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建立起对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公示制度,以便接受社会监督;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工作不力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完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与经费管理制度。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标准、教师工资标准以及办学条件标准等,并将其作为政府进行教育经费均衡配置的依据;其次要根据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对地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财政能力薄弱的个别区县,建议建立以中央或省级政府投入为主的财政制度;三是要建立相应制度,加强对学校在统一标准财政拨款以外获得的各种专项财政拨款的统筹与管理;四是要建立对学校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的统筹与管理制度,对这部分收入的用途要进行界定;五是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建立区域教育财政和学校教育经费使用的公共监督机制;六是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资助力度。

  完善学校标准化建设相关制度。首先是在进一步完善学校硬件建设的标准时,既要抬高底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也要限高,对超标准建设学校予以限制;其次是要进一步完善师资均衡配置的相应制度;三是要创新教师的补充制度,特别要解决教师的结构性缺乏,缩小城乡师资差异;四是要完善教师的交流制度;五是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优秀校长交流与培养制度。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培养、树立一批能将薄弱学校改造为优质学校,将薄弱校变为强校的新型名校长;六是切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尽最大可能、尽快地满足老百姓“上好学”的愿望。 

  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民

  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迫切需要。规划纲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视以及提出的政策措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体现了全面的教育质量观。首先,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都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无一例外地都强调了提高质量。其次,提出从教育功能的各个方面来全面衡量教育质量,强调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其三,规划纲要反映出的全面教育质量观,还体现在注重把握好整体与个体、扶持薄弱和追求卓越的关系。在提升整体质量上,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

  二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规划纲要对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强调了树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以及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质量观。比如,关于学前教育,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育教育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关于义务教育,提出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要求学校全面理解提高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了注重对学生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要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三是注重出硬招、实招,把提高质量落实在制度和机制上。在强调通过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同时,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和机制的政策举措。比如,提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严格教师资质管理。 

  着力解决教育经费分配不均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李文利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两大突出问题:投入不足和分布不均。一是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水平长年偏低,基建经费、公用经费和人员性经费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状况,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并且存在着大量的历史欠债。二是地区间、城乡间和学校间的生均经费水平差距很大。比如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东部最高省份与中西部最低省份相差7倍左右。全国还有40个左右的县没有实现“两基”,主要分布在西部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不到城市的60%。城市中学校间教育资源和质量差距大,择校问题突出。

  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制定各级各类办学经费生均标准是必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这一点,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生均经费分配标准由基建经费、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三块构成,其中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又可并称为事业费。以基建经费为例,1998—2007年10年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的生均基建经费的增长率都是负的,小学的生均基建经费平均每年下降9%,初中平均每年下降10%,大学平均每年下降9.5%,这明显是不合理的。这说明在校舍等硬件投入上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欠债。

  硬件投入固然重要,在教育上,软件建设更加不容忽视。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低,不能满足教学条件的需要,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以普通高中为例,我国有20%的普通高中理科实验室不达标,有30%的普通高中音体美设备和器材不达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农村学校和高等教育中。

  人员经费支出水平低,不能满足教育对师资的需求,更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教育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教师的劳动付出是创造价值的核心要素。从世界范围看,教育行业中人员性经费支出的比例往往是高的,这样才能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育系统中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各国教育经费中用于人员性经费的比例平均约为75%,而我国人员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比例仅约为40%。因此,应当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育事业的吸引力。

  教育不能只培养“标准件”

  北京三十五中校长 朱建民

  目前我们的教育现状是:两亿多中小学生,在一个学制、一个课程、一种评价模式、一个高考制度下齐步迈进;社会普遍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也是千校一面,培养出来的都是“标准件”,具有创新的、拔尖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这次《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要从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开始改革,这就涉及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的改革。比如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采用多种招生制度,能从原来单独讲分数变成让一些有特殊才能的、或者有特殊爱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建议中学的选修课可以与高校的自主招生对接,高中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的专业课程可以过渡下放到高中,扩大高校和高中的办学自主权,多种考试形式,多种招生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今后,什么样的学校最有发展前途?什么样的学校最具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学校,有特色的课程,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我想,这也是招生制度改革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以人的发展作为办学的追求,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人才观、质量观。北京三十五中在办学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五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具有国际视野,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高中毕业生都具备“四个证书”,即:高中毕业证书,做志愿者经历的证书,诚信证书,才艺证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在择校,不光是择“硬件”,更重要的是择“软件”。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差别,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差异。优质教育资源奇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水平的优秀教师、拔尖人才还相当匮乏。

  过去有一句话: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应当着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吸引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干教育。这次《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如何解决教师的待遇、切实保障教师的利益?如何解决教师的住房条件、医疗条件、社会保险?如何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职业,这些都值得研究解决。 

  本版文字由政治文化部教育采访室记者整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