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行论坛一:大学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1日 08:27   新浪教育

  5月3日下午,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举行了平行论坛(一),议题为“大学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论坛由天津大学校长龚克主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吉恩•布洛克、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悉尼科技大学校长罗斯•米尔本在平行论坛上分别作了引导性发言,51所大学的校长参加了本次平行论坛。

  龚克校长首先介绍了论坛的议题。本平行论坛是让大家探讨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那么这就需要弄清这个环境的要素是什么?因为讲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是否就如蘑菇的生长,不仅不需要肥料,甚至连种子都不要,就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下生长。我们现在探讨创新人才成长,不存在育种的问题,当然还是要施肥的,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那么这个环境的要素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三位校长的引导性发言

  布洛克校长:我们怎么样为学生创造一个非常优秀的环境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的创新型的项目,其实都是围绕打破各种陈旧的边界和界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加强大学和社区的沟通,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加强大学作为一种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要打破这些机构之间的障碍和屏蔽,使他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桥梁连接在这里,这是我们加州大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布洛克校长认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重要特点就是多元化,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第一个环境特点。我们有各个不同背景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这是一个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境。多元化这样一种环境,在学生学习和互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

  布洛克校长认为,洛杉矶分校是一个小型的、相对集中的大学校园,这是第二个环境特点。这种小规模的校园对于学科之间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型的校园而言,我们可以在在两个不同的学科之间,建立起某种紧密的联系。我们大学有不同的学科,且校区之间非常接近,可以在不同的院系之间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有11个非常大的学院下面有各个专业的系,整个大学校园占地 419英亩,从地理分布的角度来讲是很小一个大学,这么一个紧凑或小的校区面积,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各个院系之间合作的有利环境,比如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之间就隔着一条街,走过一条街,就可以找到另外一个相关学院,另外我们的工程学院也是隔着一条街,所以很接近,它们之间就会有非常多的机会进行交流。系和系之间,距离的接近能够形成跨学科的共同研究范围,对于创造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的环境也是非常有利。此外,我们单一校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学如果分散是不利条件,比如美国的西北大学,其医学院是在芝加哥的市中心,主校区在城市的郊外,学校规模很大,他们的交流没有像我们这么方便。因此,吉恩。布洛克认为,系和系之间地理位置的接近能够形成跨学科的共同研究范围。

  布洛克校长认为,第三个特点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校内的社会氛围使学生能够学习怎样成为某一个项目的领导人或者领袖。我们有很好的学生社团,有学生会,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学生有很多自己的社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能够不断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领导力。

  布洛克校长认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第四个方面的环境氛围就是营造一个全球的视野和氛围,让学生获得全球的经验。在我们的大学里面,国际留学生的数量非常多,学生参与国际项目非常多,我们有一些国际的交流项目,学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这有利于创造一个创新型的环境。

  布洛克校长认为,学校的学生来源是多样化的背景,是高度竞争性的生源,也有很多来自其他各个州和世界各地的,有一部分的学生是转校来的,他们是从一些社区学院转来。这些人转学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我们的多元化也是一个贡献,另外我们学生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也是非多元化的,有70%的学生是要接受政府的财政资助,他们家庭境况不是很好。我们一年级的新生来自美国的45个州,36个的不同的国家,是非常多元的。从学生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具有一种多元化的大环境,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此外,洛杉矶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了,洛杉矶有200多种不同语言,是一个非常多元的城市,也创造了很多好的条件和机会。

  钱旭红校长认为,大学培育和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善于发现创新教育家,他们是创新过程之中育人的教育者,是学贯中西的教师。教师应该是发现创新人才的教育家,中国一句话叫“名师出高徒”。校园里面不能仅仅只有科学家、艺术家,更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家,教育家关心的是人的成长,所以一所好的大学,需要在不同的专业学科方面具有几十甚至成百的教育家。现在大学校园里面有各个专业的教育家,是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主体。创新型的教育家,既应该在本专业、本学科有卓著的创新,而且又应该有相应的新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既创新又育人,并且因在创新过程中育人,这是创造型教育家的突出的特征。创新性的教育家应该学贯中西,兼收并蓄。现在中国的进步来自于中西文明的融合,中国古代大学有重养的育人传统,而来自西方现代大学的有很好的重才的育人传统;古代中国强调学科相关,而源自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强调分解还原,它不断分化之后,需要综合以弥补丢失的信息。中西方这个差异与特点,为中国大学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全面的营养。

  第二是关于学生的,要顺势乐趣,活跃学生,开放办学。首先要学了相长。中国的道家讲“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古代教育家还告诉我们要寓教于乐;西方教育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举个例子说,目前我们大学中,男生喜欢网络游戏,女生爱看光碟,大学往往都采取强制性的管制措施,这些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会诱发逆反心理。如果通过信息技术,使实验室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必定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第二个是重在过程,教育的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因为创新的教育不同于静态现成的知识学习,而创新学习是没有预设答案的,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开放、存在冒险性的过程。目前,存在只重目标不重过程的教育,创新学习和教育重点不在于依靠死板的、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体验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见证者。

  第三,超越知识,注重思维与精神,解放灵魂。知识不等于思维,更不等于精神,而思维与精神是校园之魂,创新是来源于对现有知识的超越,所以以一个知识为载体的精神熏陶与思维训练,比具体的知识传授更重要,能够使人突破思维习惯,实现精神的自省。首先,思维方式需要多元,需要向非标准化为特点的教育制度转变。知识传授是精神熏陶与思维训练的工具与载体,创新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一个社会和大众的思维方式影响社会形态和教育模式,工业社会是标准化的模式,教育方式出现了规整化的倾向。信息社会是起源于信息革命的社会,是具有不确定、不连续、变化为特点的, 教育成仙了非标准化的特征。第二点,就是精神生升华。精神不仅仅要独立更要交融,我们强调在大学校园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即对他人、社会、人类、自然的关爱,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质疑。理工学生应具有艺术人文知识,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要熟悉科学,具有科学精神,通过这两种精神的结合,形象与逻辑的结合,异想天开的想象,就有利于催生真正的创新。

  罗斯•米尔本校长:我要强调的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大学的目标和使命。我觉得有三个要点:首先我们要有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能够把这个创造性的思维文化传递给学生,第二要有良好的课程设计,要鼓励良好的教学实践,第三点就是要有一套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架构,比如说教学楼的设计和教室,使学生使用的设施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想简单地来谈一谈我们学校是怎么样来做呢。

  我们大学选择了非常独特的教育模式。我们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来培养,不仅仅要求学生在学科方面优秀,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非常注重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并为学生毕业以后去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做好准备,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仅是澳大利亚的,而且注意跨文化培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