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行论坛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1日 08:27   新浪教育

  我们用IT系统来支持教学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正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是一个糟糕的想法,但是我们大力发挥了互联网作用,很多信息在网上能够查到,而不一定到课堂上听讲。我们在小组学习方面花费了很大精力,每一门课都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拿出一份小组报告,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和大组里用书面沟通自己学习结果。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出国学习,也投入了很多资源来支持学生到海外学习。我们的澳大利亚学生有50%到国外去学习6个月,另外还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其他的东西,提供了很多选修课。

  二、自由发言和交流阶段

  莱斯大学校长大卫•李博隆:我们在考虑创造一个环境的时候,应该有四个方面:第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要有一种主动的欲望去了解身边的未知世界,否则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学生需要知道,这个世界在不断变化,自己所在的机构也在变化,任何创新的人都要接受这种变化。第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研究其实是不太一样的,一个问题来了,找到解决方案,然后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条件这是一整套的能力。第三,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事情是我做的,我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个我们是希望教给学生。我们有一些学生主导的课程,我们不管是学院是还是从整个大学层面,要求学生来设计课程,同时也有一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尝尝当老师的味道,同时让他们承担责任,扮演一个领导的角色,学生在设计课程时非常有创造力,不见得比教授差。第四,培养其他能力和领导力。我们有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光是学理工科是不够,还要让他们发表演讲,我们前面讲到一个概念就是电梯演讲,就是电梯到一楼到顶楼只有两分钟,大家必须要用两分钟说服别人的能力。所以综上所述,这种领导力,承担责任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还有这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些是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这是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所有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其实是可以把它放在一个项目当中,比如说研究一个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让他们慢慢解决,又培养了能力,懂得了了基础研究的方法或者学习方法。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在中国的大学里,经常讲一代不如一代;但大学具有非常重要一个特性:它有非常长的历史和传统;同时大学每年都会吸引18岁的年轻人进入。大学是最富有活力的组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具有大学的这种特性。但是我们对于这样的特性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斯坦福当时的校长提出,他希望教授跟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接触,因为一年级学生天真的问题往往会对学科提出根本性的挑战。上海大学的学生里也有非常有名的人,如郭敬明。上海大学为郭敬明的作品开过一个研讨会,我们文学院的院长做了一个评论:郭敬明的小说代表我们玩着变形金刚、看着阿童木长大这一代人的内心世界。现在的问题是,学校的老师包括校长们想把这一代的年轻人按照我们的模式来培养,想把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但是他们生长的环境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而且 20年后他们面对的环境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如果这我们不认识到一点,我们就在毁灭他们的创造性。因此,大学,特别是中国环境中的大学,第一步不要毁灭学生的创造性,第二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平等的对话机会,因为20年以后他们会给未来世界带来革命性变化。我相信,大家如果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时,你会发现他们同样深刻,只不过他们的逻辑跟我们不一样。不同时代人的对话,在一个研究型的大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我给钱旭红校长提一个参考,你完全把教学的方式跟时代(虚拟技术)联系在一块,恐怕不完全,因为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就使用交互方式的教学方式了。我是偏向于综合性大学,因为它有一个比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学科,可组合出更多机会让学生有选择。如果真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话,你得承认,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将来比我们更有成就的人。

  青海大学校长梁曦东:大学营造创新型人才环境要因校制宜,创新型人才营造环境,顶尖大学和普通大学是不一样的。在一流大学里面,更多注重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对于大量的西部大学在于培养西部应用型人才,着重于不同解决方案的探索。我觉得在应用型大学里,如何破除标准答案,可能教师很难胜任这个任务。标准答案是有很强的文化传统,西方从中世纪开始以后,神权王权的对立,造成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但对于中国来说,天人合一的传统造成一个声音,所以文化传统决定中西方是不一样的。大学里面,我们目前能做的第一是保护尊重学生,第二给学生提供不是唯一的标准的答案。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第一,我想我们对这个创新的人才培养环境就中国来讲,第一点就是这个创新的人才培养环境应该跟国情相适应,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学习方式实现多元化可能有很多大的困难。第二我们要和中国大学的教学制度要相适应,比如说我们也希望大学科来交叉和融合,在外国一个工学院可能在我们被分成10几个学院,中国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设置搞得很细,这种教学设置,无形对学科的融合和交造成中制度性的屏障。第三个要与中国现代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思想和人的观念还没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东西我们是学不好学不来的,但是我说一句话,不说是给我们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泼冷水,我想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有所作为。在现有的情况下,对一个工程人才来讲,第一个阶段要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除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以外,另外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受物理世界;第二个,培养从思想变化到动手的能力。第三,关键还是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作为工程教育来讲,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通过各种自主创新的活动,来把学生引入到自主创新活动中来。这样才能使我们这个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环境更稳固建立起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作为文科大学来说,创新型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加艰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表了《学会生存》报告,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教育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毁灭创造精神的力量。大学要营造创新人才的环境,至少应在四个方面下工夫:首先是学术环境。学术环境的关键词应该是学术自由,一定要营造一个以学术自由为中心的学术环境,这是近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值得中国大学批判性吸收和继承。第二,文化环境。文化环境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就是要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现在 2000多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师道尊严浸透了中国的大学校园,在师生关系中影响巨大。在师生关系方面,老师是主动者、控制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是接受者,因此我觉得应该营造一个新的师生关系,来打造我们新的文化环境,就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第三,知识环境。要营造一个以多元化学科为内容的文化环境。现代学科有两个方面在发展,一个是高度的分化,专业越分越细,同时也是高度综合,融通的趋势特别明显。大学能够给学生什么样的学术套餐,来供学生自由的选择是对大学的管理者和师资队伍一个极大的挑战。第四,实践环境。我们要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实践环境,大学不是象牙塔。最后,我觉得营造这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单纯交给大学是不能奏效的,整个社会要形成一个创新、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这样一种环境、体制、政策。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首先,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培养现在的学生,培养创新人才要重新审视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传统上是三层楼式的课程培养模式: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这造成了对专业的过分依赖。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多样化。第二点,我非常同意梁校长观点,高校是多种多样的,差距挺大,不能一个模式来要求每一个学校。但现在对高校的要求过于单一了,定位怎么样使这个高校能力分层分类定位,发展方面,再做一些工作,高校应该多样化,我们现在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高校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目前的大学定位、办学模式趋同单一,这种情况我觉得非常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