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行论坛一:大学如何创造创新型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1日 08:27   新浪教育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本科生是最需要关注的,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指导。大学校长面临两个外部的环境约束条件:第一,我们的大学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学,资源不足,却想和发达国家大学竞争一流。这注定了我们大学校长身份的尴尬和任务的艰巨。第二,我们大学新生和发达国家不一样,是经过12年应试教育的 “产品”,但社会对创新教育的社会关注度极高,对高等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对于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而言,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本科生,要给大学生更多的选择,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如果学生没有强大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创新人才是培养不想出来的,所以兴趣是很重要的。对于对研究型的大学本科生的个性化指导而言,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最拔尖的导师走进本科生的讲堂,走到低年级的课堂上去,这需要有硬性的规定和规则。对本科生而言,导师制是一个好的做法,可以在实验班级开始试点,把所有的博士生带动起来。另外,研究型大学要鼓励本科生参与一些老师的研究项目,锻炼他们的能力。总而言之,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需要探索的东西很多,但是我觉得关键还是两点:给学生更多选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指导。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今天我们讨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大学如何营造创新型人才的环境”,我想能否反过来想一下这个问题:作为大学的校长,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创造这样的环境,如何才能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阅读过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有很多课程,是法定的,而很多课程打着各种各样的名堂要加进来。我想我们讲优化,指的是有约束条件的优化,如果去掉了约束条件就是天方夜谭。一个本科生在四年当中,一共能够做些什么,基础的知识要不要?我认为离开了基础知识谈不上创新,因为创新不是异想天开,就像有很多家长,当他的孩子上初一的时候,电脑玩的很好,我说你不要急,他只会打游戏,电脑的知识他不懂,到自己游戏上瘾的时候他感到懊悔莫及了,就是知识的东西是最实事求是的东西。创新型国家是什么,这个理念强没有完全清楚,所以我不太寄希望大学实现了培养了什么样的创新人才。营造一个环境,我们总归是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做,但是要付出成本,我们往往不要成本,不开条件,所以你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吗?我们现在扩大了规模,实现了大众化,我们规模做的都很大,然后社会认为这个工程师和优秀人才可以低成本生产,如果我们大学校长还认为可以低成本生产,这就不对了。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首先应该研究它的制度环境,这个制度包括政策制度,包括教育计划,其次才是文化层面,人文环境。所以,应该把作为一个命题实事求是地解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山红红:营造创新人才的环境具有以下制约条件:第一是资源,我们的教育资源太有限了,我们的好的资源就更有限,怎么样留住这些优秀的教师;第二就是创新氛围的营造要靠全社会的营造和支持,不仅是大学也不仅是教育,第三句话,就是我们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做起,逐渐改变大的社会政策的环境。第四,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追求创新,培养创新的学校文化。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韩宝平:第一,国家高等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大学,有不同类型的大学,我们需要多样性。第二,各个类型的高校都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环境问题。第三,大学营造创新人才环境,不仅要关注校内环境,但校长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要善于利用校际资源、社会资源、校友自愿等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第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研究性大学的任务,也是所有地方高校的任务。中国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根本的目的是建立创造型的国家。无论是我们研究型大学还是像我们地方的教学型大学,都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高校,都有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是我们一流的高校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中的白领,那么地方高校就培养蓝领灰领,因为一个创新型的团队里面必须有领军人物,同时还要有合作伙伴。所以研究性大学可以培养白领,我们这样的学校培养蓝领灰领。第二个在我们这样一个层次的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创新的意识,或者是创新的精神。我觉得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可以从这么几方面创造:第一个就是硬环境,第二个就是软环境。关于软环境我觉得有三个,一个就是舆论环境,文化环境,还有一个是制度环境。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营造大学的软环境至关重要。如果在校内来看,包括教师,包括我们的课程,还有我们的机制。在软环境里面,特别是我们工科学校里面,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现在学校里面把注意力集中在实践教学,实际上忽视了创新思维方法和工具,。这些年我得到一个最大收益就是,学生在全国大赛的获奖明显上升,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得奖非常多。从我们学校来看,我觉得可能有一点看法:第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渠道,第二个是实验室和教学两个基地为平台,第三个是机制和经费为保证。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我觉得大家应该避免一个倾向:矫枉过正,用一种倾向掩盖了传统的优势。首先,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我们有很多很多值得保留和传承的东西。如哈工大原来一直以航天为背景的学校,航天工作很多人才都是哈工大培养的,我不知道这属于不属于创新型人才?第二点,创新型人才它是一个相对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所谓相对是指在社会发展当中,绝大部分是继承,少部分是创新,如果完全都是新,那叫割裂历史,所以不要完成否定我们前人做过的功绩,我们现在杰出的人物都是在旧的教育体制下教育出来。第三,基础教育不能随意,尤其大学一年级,必须要打好数理化生的基础,否则谈上创新,这一点我一定要坚持,如果说孩子说我要创新我不学数学,那就是惯孩子,大学一定要有一个顶级设计。教师的责任要做引导,但是一定要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必备的基础知识,所以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无论他将来做什么,必备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四,目前,越是高水平的大学,对本科生越忽视,这是让我感到寒心的,相反我们这些一般大学反倒重点放在本科生身上,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如果说营造创新型环境的话,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就是校长必须要关心基础知识,学风引来教风不好,校风不好,引来学校涣散,所有的人才从这个基础产生,如果我们做好了,对高中和社会都是一个重要的理解。

  吉恩•布洛克校长:本次论坛的观点对我本身是一场教育,我听到了许多中国的大学校长的见解。我们有很多专业化的大学,其实也应该进一步推进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教育来促进创新。对于师生比过大与教师配备数不足的问题,若能够让学生到实验中当中做研究,也是一种很好的出路,我们在美国很多采用这种方法。今天来看,大学打造一个数字化的平台的门槛越来越低,通过数字化的平台我们可以把不同大学的力量联合在一起,能够实现过去无法实现的环境条件。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院长彼得•古德蒙顿:第一,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毫无疑问,知识是很重要,但是知识的学习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进行,如通过更加开放性的问题来学习知识,通过尝试不同方法来学习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心态应该是不要盲从老师,要有质疑精神。第二,创新有多个层面:我们在谈创新的时候,可能往往谈的是发明,或者是创业,其实创新的意思比这个要广得多,每一个行业和组织机构,其实都要依赖于在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这才是我们讲的创新的最大的一部分。第三,大学入学前的教育体制这非常重要的。中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将会反映到大学当中;为此,瑞典政府已经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提高青少年学习理工科的兴趣。

  罗斯•米尔本校长:今天的讨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中国的大学体系已经取得的很大的成就,大家应该感到非常的自豪。我想讲的另一点是,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这样的争论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西方的大学当中,我们也常常争论这些问题,虽然东西方面临的语境不一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