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带来了万千学子与母校告别的时刻。6月23日,一次打动人心的校长演讲,让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典礼显得格外不同。据本报报道,在这次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30次。在2000余字的演讲内, 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均包含其中,“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蚁族”、“被就业”等词汇也均有出现,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演讲内容也在网上网下迅速传播,广为关注。
一位校长的演讲,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校长个人风格和魅力的体现,也与一所高校的文化传统、教育特性密切相关。在独立、自由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中,大学本来就应当是风貌不一、各具特色,大学校长的演讲也必然是个性鲜明、多姿多彩的。但放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语境下,李培根校长的演讲在校内校外获得了热烈的赞赏和追捧,则既让人耳目一新,也显示出当下高等教育中这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言说的可贵。一篇由校长本人撰写的演讲词,回避空泛的内容、晦涩的语词、官员式的语气,让学生倍感亲切、朴实、自然而激动,体现的不仅是措辞上的特别,也显示出一所大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跳出对一篇演讲稿的讨论,进入对高校与学生关系的思考中来。一所大学的校长跟学生交流什么,以怎样的方式交流,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体现。具体说,体现的是一位校长看重的是什么,倡导的是什么,演讲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与学生的距离,他领导的大学与学生的生活乃至心灵之间的距离。
对于社会来说,大学体现某种超越性,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李培根校长在演讲中说,“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他的地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一所大学,具备怎样的学术和教育水准,展现出怎样的精神气质,营造出怎样的校园生活,身处其中的学生是直接、最重要的体验者。学生需要大学,大学也需要学生,正是在这种批判和互动中,大学方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确立自己的地位,与身处其中的学生一同发展,一同进步,并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并让他们未来漫长的人生因此受益,烙上母校的印记。
因此,所谓“母校”,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是只教会你考试,帮助你找到工作的地方,更是使学生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濡养的地方。我们固然不能根据一次校长的演讲水平来判定大学的水平,但我们可以说,一个不尊重学生感受和想法,不从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中体现追求、确立价值,并以此对毕业生提出期望的大学无疑将失去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我们常常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感到忧虑,就在于高校发展功利化取向,高校管理中行政化、官僚化弊端,不仅禁锢了大学校长,不仅越来越让大学远离它应有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功能,也越来越让大学远离学生的理想和认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从内心感到骄傲、感激和怀念。今天,当我们听到、读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这一次校长演讲,应当深入思考“母校”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思考大学如何让学生、让它所在的城市和国家引以为荣的问题。这是大学与学生关系的一个视角,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视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