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导师变老板”是教育功利的苦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 10:48   春城晚报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调查显示,全国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但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数据显示全国在读博士生人数10年来增加了4.56倍,但5%的用人单位认为博士培养质量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有下降趋势。周光礼披露,大多数博士生已成为廉价高级劳动力,他们的老板则是导师。(《长江日报》8月25日)    博士不像博士,导师不像导师,博士与导师之间原本纯洁和纯粹的师生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学术关系,早已异化为雇佣关系和经济关系。博导申请项目,学生替博导打工,博导当起了老板,而博士们却成了廉价的高级劳动力。如此不仅让博士教育质量日益走向低谷,还直接导致高校科研精神在利益的驱动下逐步沦丧。

  导师之所以成为“老板”,一凭手中有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权力,二凭手中有经费。我国的科研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在现行科研体制下,相当一部分的科研经费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划拨到了“博导”的名下——博导们争项目、抢课题,追逐的就是科研经费,只要拿到了经费就可以自行支配。或者,可以挂靠社会机构虚设课题让博士生去做,从而为个人牟利……如是种种,导师成为“老板”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这些年,逐利的博导们饱受舆论的质疑。但简单地指责博导,并无助于解决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功利的教育机制所“激励”的,就不是脚踏实地的科研。在很多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非常浓厚且建立起了相应的考评机制,所谓“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学,就是一个形象的概括——国内某名校校长坦言,一般从事教学的教授年薪为7万元左右,而有科研项目的教授年收入可达50万到60万元。两厢比较,有些人就会争着抢科研项目,而不愿搞教学。

  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教育互相攀比,盲目提升所谓的教育档次,以培养博士作为提升学校形象的砝码,导致了博士的批量生产。以至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博士数量的快速增长,让供远大于求,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满为患,无法安排下众多的博士,又引发博士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倘若这种风气再不刹住,会对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构成深远的影响。(陈一舟)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