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春风不相识
当初妈妈想在这个偏僻的山坳里开饭店,遭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反对。爸爸说,年轻时也没想过赚钱,现在人都老了,还做什么发财梦呢?我们则担心地步太偏,没有客源。但妈妈任我们怎么苦口婆心,横下心要开,我们拿她没办法。
妈妈看中了路边一个人家废弃的破棚,花了80元钱租下来,作为店面。一番修修补补之后,买来了锅碗瓢盆,饭店就算开了张。我们进店一看,不禁心里直犯嘀咕:这也能算饭店吗?两间斗室四面透风不说,为数不多的桌椅,又是缺胳膊少腿,谁愿上这儿来呢?然而妈妈自我感觉十分好。
起初,饭店完全由妈妈一个人支撑,她既当老板又当伙计,是采购也是厨师,外加收款和跑堂。我们借口工作忙,乐得袖手旁观,想这饭店也开不了几天,就当给她解解闷也罢。
没想到就这么个破店,还真有人“自投罗网”。这倒让我们吃惊之余,不能不对妈妈刮目相看。原来此地虽偏,却是矿山的一个作业区,工人们平常没法回家吃饭,又不满意食堂的饭菜,就管不了许多了。当然,一开始,人家也是投石问路的意思。
有了客人,妈妈的饭店开得顺理成章起来。她老人家平时烧菜的手艺不错,此时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客人夸她菜做的好,她一得意,放起作料来不心痛,小店的生意呈蒸蒸日上之势。妈妈忙不过来,又雇了个伙计。事到如今,我们也开始“转变观念”,有空也帮着端个菜收个款什么的。
饭店生意不错,大家正要松口气,不料平地又起风波。附近人家见此举有利可图,也来凑热闹。几天功夫,路边冒出三四家新店,一时间狼烟四起,竞争趋于白炽化。新开的店,房子比我们好不说,内部也进行了装潢。相比之下,妈妈的店明显处于劣势。我们都为她捏着一把汗。但妈妈不以为然,一副处惊不变的大将风度。
头些日子,饭店生意着实糟糕,几乎没有什么人上门。我们暗叫不妙,心想这回完了,小店非倒不可。谁知半个月不到,客人又自己回来了。回来了就不走了。他们一边夸妈妈的饭菜味道好、分量足,一边谴责自己不该见异思迁。妈妈对“弃暗投明”的客人,一律本着既往不咎的精神,小店又恢复了往日的景象。
经过这一番波折,小店站稳了脚根。我们的意思,应该利用这一派大好形势,享受享受胜利果实了。该涨的要涨,该扣的要扣。饭店开业至今,物价几番上涨,菜单上还是老价格,不亦傻乎?但妈妈不仅不听劝,说多了还上火,大有孔老夫子“吾道一以贯之”的架势。
妈妈这么做,倒不是存心跟她的竞争对手过不去(她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这根弦),也不是什么“薄利多销”的战略方针,而是出自她的天性。说她开饭店是为了赚钱,不如说是图个热闹;人家说声好,她就合不拢嘴了。为此,妈妈的人缘奇好,附近工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到店里坐坐,年轻的管她叫干妈,亲热得很,弄得我们这些“正宗”儿子倒有靠边站之感。我们私下里都说妈妈辛辛苦苦,开了个职工食堂,妈妈也不在乎。看得出来,妈妈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就这么有意栽花,无心插柳,妈妈的饭店度过了它的两岁生日。两年间风风雨雨,妈妈以不变应万变,还真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如今小店已非昔日可比,店面翻修了,该添的都添了。连一向清静惯了的爸爸,也放弃了退休后的休闲计划,投到妈妈的麾下。现在的问题,已不是我们让不让妈妈开店,而是她肯不肯继续开下去了。妈妈有时喊累,我们都竭力加以鼓励——别的不说,就为了门口这块响当当的“味美思”招牌,妈妈,说什么也不能急流勇退呀!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