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前不久,几名从英国归来的留学生带着一个环保项目来到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想入园孵化,却被告知,入园前该项目需要通过评审,并要进行答辩。几名留学生有些疑惑,早就听说海归派是国内抢手的“香饽饽”,怎么入园还有门槛呢?创业园负责人的一番话让他们释然:尽管创业园给“海归”们提供了
许多优惠政策,但创业毕竟是有风险的,通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有利于留学生
更充分地了解项目的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提高创业成功率,避免无谓的投入浪费。
国家给海外归来创业的人员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户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申办企业手续简化、各种创业启动资金等等。然而,创业毕竟是创业。创业者中有的因为研发不成功,有的因为销售不对路,尤其是缺乏对国内市场的充分了解,而直接影响了“海归”们创业的成功率。
有关人士认为,一些“海归”们或多或少存在浮躁心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旦感觉水土不服,便开始抱怨国内创业环境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海归”的初次创业成功率为22%,这个数字与国内其他高层次人才创业成功率差不太多。
看来,创业仅凭一腔热情和海外经历是不够的。无论是“海归”派,还是本土派,适者生存。创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看看自己适合做什么。好在如今许多“海归”已不再将自己创业的艰难归罪于环境的不尽如人意,而是更多地追问,自己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和市场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
“海归”在高科技、国际商务合作领域确有优势,但并不是所有从海外回来的人都能如此。有人说,“海归”从此不再“吃香”了,这是一种误解。“吃香”还是不“吃香”,跟你是否是“海归”无关,关键看你是否真正学有所成,是否有艰苦创业的准备,是否想把自己的创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结合在一起。如果具备了这三点,相信这样的“海归”永远都是“吃香”的。 (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