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推理题型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17:52   中公网

  数字推理题型解析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最基础的题型,是解决数字推理的“第一思维”。所谓“第一思维”是指在进行任何数字推理的解题时都要首先想到等差数列,即从数与数之间的差的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

  例题:12,17,22,,27,32,( )

  解析: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5,括号内应填27。

  2.二级等差数列:

  二级等差数列概要:后一项减前一项所得的新的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例题1:-2,1,7,16,( ),43

  A.25 B.28 C.31 D.35 (2002年中央B类真题)

  例题2:1、2,6,12,20,30,( )

  A.38 B.42 C.48 D.56 (2002年中央A类真题)

  例题3:3、2,5,11,20,32,( )

  A.43 B.45 C.47 D.49 (2002年中央A类真题)

  3.二级等差数列的变式:

  二级等差数列变式概要:后一项减前一项所得的新的数列是一个基本数列,这个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例题1: 1,2,5,14,( )

  A.31 B.41 C.51 D.61 (2005年中央甲类真题)

  例题2: 1 2 6 15 31 ( )

  A.53 B.56 C,62 D.87 (2003年中央B类真题)

  例题3 32,27,23,20,18,( )

  A.14 B.15 C.16 D.17 (2002年中央B类真题)

  例题4: 2、20,22,25,30,37,( )

  A.39 B.45 C.48 D.51 (2002年中央A类真题)

  例题5:10,18,33,( ),92

  3.三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1,10,31,70,133,( )

  A.136 B.186 C.226 D.256 (2005年中央甲类真题)

  例题2:0,1,3,8,22,63,( )

  A.163 B.174 C.185 D.196 (2005年中央甲类真题)

  例题3:( ) 36 19 10 5 2

  A.77 B.69 C.54 D.48 (2003年中央B类真题)

  例题4:1,4,8,14,42,( )

  A.76 B.66 C.64 D.68 (2004年浙江省真题)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概念构建与等差数列的概念构建基本一致,所以要对比学习。

  1.等比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为固定的值叫做等比数列。

  例题:3,9,( ),81,243

  解析:此题较为简单,括号内应填27。

  2.二级等比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所得的新的数列是一个等比数列。

  例题:1,2,8,( ),1024

  解析: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得到2,4,8,16,所以括号内应填64。

  3.二级等比数列变式:

  二级等比数列变式概要:后一项与前一项所得的比形成的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的形式有关。

  例题1:2,4,12,48,( )

  A.96 B.120 C.240 D.480 (2005年中央甲类真题)

  例题2: 1,1,2,6,( )

  A.21 B.22 C.23 D.24 (2005年中央甲类真题)

  例题3:10,9,17,50,( )

  解析:10的1倍减1得到9,9的2倍减1得到17,由引可推括号内应为50的4倍减1,即199。

  例题4:6,15,35,77,( )

  A.106 B.117 C.136 D.163 (2004年江苏省真题)

  例题5:2,8,24,64,( )

  A.160 B.512 C.124 D.164 (2004年江苏省真题)

  重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最基本、最典型、最常见的数字推理题型。必须熟练掌握其基本形式及其变式。

  和数列

  1.典型(两项求和)和数列:

  典型和数列概要:前两项的加和得到第三项。

  例题1:1,1,2,3,5,8,( )

  解析:最典型的和数列,括号内应填13。

  例题2:1,3,4,7,11,( )

  A.14 B.16 C.18 D.20 (2002年中央A类真题)

  解析:1+3=4(第3项),3+4=7(第4项),4+7=11(第5项),

  所以,答案为7+11=18,即C。

  例题3:17 10 ( ) 3 4 —1

  A.7 B.6 C.8 D.5 (2004年浙江真题)

  解析:17-10=7(第3项),10—7=3(第4项),7-3=4(第5项),3-4=-1(第6项)

  所以,答案为17-10=7,即A。

  2.典型(两项求和)和数列变式:

  典型(两项求和)和数列变式概要:前两项的加和经过变化之后得到第三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每两项加和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

  例题1:3,8,10,17,( )

  解析:3+8-1=10(第3项),8+10-1=17(第4项),10+17-1=26(第5项),

  所以,答案为26。

  例题2:4,8,6,7,( ),27/4

  解析:(4+8)÷2=6(第3项),(8+6)÷2=7(第4项),(6+7)÷2=13/2(第5项),

  所以,答案为13/2,这里注意,27/4是一个验证项即(7+13/2)÷2=27/4。

  例题3:4,5,11,14,22,( )

  解析:每前一项与后一项的加和得到9,16,25,36(自然数平方数列)括号内应为27。

  例题4: 22,35,56,90,( ),234

  A.162 B.156 C.148 D.145 (2003年浙江真题)

  3.三项和数列变式:

  三项和数列是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出现的新题型,它的规律特点为“三项加和得到第四项”。

  例题1: 0,1,1,2,4,7,13,( )

  A.22 B.23 C.24 D.25 (2005年中央甲类真题)

  积数列

  1.典型(两项求积)积数列:

  典型积数列概要:前两项相乘得到第三项。

  例题1: 1 3 3 9 ( ) 243

  A.12 B.27 C.124 D.169 (2003年中央B类真题)

  解析:1×3=3(第3项),3×3=9(第4项),3×9=27(第5项), 9×27=243(第6项),

  所以,答案为27,即B。

  例题2: 1,2,2,4,( ),32

  A.4 B.6 C.8 D.16 (2002年中央A类真题)

  解析:1×2=2(第3项),2×2=4(第4项),2×4=8(第5项), 4×8=32(第6项),

  所以,答案为8,即C。

  2.积数列变式:

  积数列变式概要:前两项的相乘经过变化之后得到第三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每两项相乘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

  例题1:2,5,11,56,( )

  A.126 B.617 C.112 D.92 (2004年江苏真题)

  解析:2×5+1=11(第3项),5×11+1=56(第4项),11×56+1=617(第5项),

  所以,答案为617,即B。

  例题2:3/2, 2/3, 3/4,1/3,3/8 ( )

  解析:此题较为直观,每两项相乘得到1,1/2,1/4,1/8,1/16,所以括号内应填1/6。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