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务员考试打造面试“个性化”技巧(3)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7日 14:06   中公教育

  (二)语言的准确、精炼和平易

  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准确、精炼,很容易导致词不达意,这样就不能让考官很好地理解,同时平易的语言更贴近生活,更能引起考官共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考生要审好题,正确把握题意。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特别是在没有题本的情况下,更要记好关键词,然后迅速判别题型,抓住考点,进行整体构思。面试中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首先取决于我们对考试题目的准确把握和理性分析上,如果对于题目本身的理解有误,那么很容易答非所问,甚至让人不知所云。例如面试题“西北的同行要来本局学习,领导把任务交给你去组织,你怎么开展?”考生就必须要注意关键词“西北”、“组织”等,答题时,就要在细节上有所注意,包括西北同行的饮食、接待的安排以及具体设备器材的准备等等。

  2.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很多考生在答题时,只会大量地罗列实例,语言重复啰嗦,无限地拓展阐述,到最后把自己都绕糊涂了。这就给人一种喋喋不休、不知所云的感觉。考生要完完整整地记住和把握考官的问题,进而在头脑中进行一个总体的分析,针对问题考虑好回答的框架,然后根据框架来丰富和发挥,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3.考生还要特别注意词语的使用,尽量用柔和的语言、委婉的语气阐释问题,而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词语。例如面对考官这样的提问:“你最讨厌什么样的人?”有考生回答:“我最讨厌虚伪的人。”如果换成“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没有特别讨厌的人,只是不喜欢不诚信的人”的话,感觉相对好些。

  (三)语言的流畅性

  公务员面试中,考生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向考官展示丰厚的语言功底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能让考官因为你流畅的语言能力而忽视某些小失误,为自己的面试成绩加分。那如何能让考生的语言表达流畅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以纲为本

  考生要先学习并充分掌握各种题型的解答思路,为答题提供一个整体性的方向。答题前,考生要做到笔下有纲或心中有“纲”,然后在这个提纲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丰富和润色。

  例如:假如你的竞争对手比你更有竞争优势,你会怎么办?

  列出答题提纲:

  (1)认识竞争——以奥运谈竞争

  (2)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公平、广泛

  (3)竞争的结果分析——胜而不骄,败而不馁

  (4)期待竞争——能力提升、胸怀开阔、友谊加强

  丰富思路:

  我想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第一,竞争这个词很容易让我想到奥运,2008年是奥运年,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就我的理解来说,奥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竞争,在这里没有最强,只有更强,但是所有积极努力的人都会越来越强!所以,我喜欢竞争,喜欢通过良性的竞争来提高自己。

  第二,公务员考试是非常公平的考试,这也是这些年来为什么会出现“公务员热”的重要原因,因此,参加公务员考试就是一次能力的竞争,是一次为人民服务热情的大比拼。

  第三,当然,只要有竞争,就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如果我的竞争对手比我强,在结果没出现之前,我会多多了解对手并且向竞争对手学习,全力争取在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第四,如果我失败了,那我会对他表示祝贺,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继续学习;如果我成功了,那我会安慰我的对手,鼓励他再接再厉。

  第五,相信通过竞争不仅会提高我们的能力,更能开阔我们的胸怀,增进我们的友谊,拓展我们的事业!

  2.简明朴素

  考生在面试时千万不能太苛求完美。语言上苛求“完美”的官话,导致大脑精力耽于官方词语的选择而使说话停顿,终会妨碍流畅的语言表达。面试中,比起完美的表达来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建议考生:

  (1)在面试中,一些想用但是用不好的“官话”尽量可以找一些简练的词语来替换,以保证语言流畅。相信,考官会因为你流畅的表达而忽视你那并不尽善尽美的表达。

  (2)官方词语由少到多的使用练习,可以逐渐培养出考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

  下面给出几个例子,供考生参考。左边是俗话,而右边是官话的典型词语。

  好官——清正廉洁——干干净净做官

  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领导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

  3.转换思路

  考生在考场上表达不流畅,没有思路,经常是由于过度紧张,或者突然遇到一道生疏冷僻的题目,一时间很难完整地组织语言表达清楚。这个时候考生就可以转换思路,将这些难懂的题目转移到自己习惯的题目上,或者说将思路的中心转移到自己熟悉的要点上来。这样就能很好地由“不熟悉”到“熟悉”,答题思路自然也就明朗化了,不至于在答题的过程中由于模糊的思路而导致表达不流畅。

  例如:教师、医生、公务员被认为是最稳定的三大职业,结合你自己的择业观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

  (1)谈稳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谈看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4.内容精简

  为了保证表达的流畅性,在必要的情况下,考生可以让答案的内容精简一些。只是考生必须要注意,精简不表示简单,删减部分只是答案中的修饰性的内容,还是必须保留答案的完整结构。简言之,就是让考生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让考官明白其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机关单位办事循规蹈矩,但是青年人都很有个性,你怎么看待?

  解题步骤:

  (1)分析循规蹈矩:实质是讲原则、讲制度。

  (2)分析年轻人的个性:优势和劣势

  (3)我如何做到两者结合。

  参考答案:

  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机关单位办事循规蹈矩,我认为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说机关工作必须要讲制度、讲原则。俗话说“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我们机关单位是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机关,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机关,就更需要制度来进行规范。

  其次,对于年轻人的个性我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一方面年轻人有活力、有热情、有精力且善于创新,有独立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想法和做事方法,我们应当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弱项,工作经验少、对组织生活认识不深刻、心态有时候不够平稳等等,这些又会影响年轻人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年轻人在机关单位办事就必须要扬长避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踏实努力,开拓进取,又要坚持组织原则,摆正心态、端正姿态、认真学习,才能真正的让自己的个性结合组织原则得到完美的发扬。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公务员,尤其是年轻的公务员,既要对机关单位的生活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又要不断努力学习,发挥自身优势来为单位发展做一份贡献,为人民群众谋一份福利!

  第三节  个性化之源——发散思维技巧

  一、发散思维导读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发散,顾名思义就是向四面八方展开、扩大、分散,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是一种多角度、多方向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打造个性化之源泉,如能在面试答题中巧妙运用,可以使应试者的思维与众不同,从而给考官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发散思维的运用

  下面我们以两个试题为例,进行详细的介绍,旨在帮助考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例1:

  对于“算盘”,请尽可能多的列举出在公务员工作中你能联想到的词汇。(2010年6月19日江苏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考生思维训练过程再现:

  相似联想:算盘是计算工具的初级形态,而计算机是发展形态,电脑则是计算器的高级形态,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公务员工作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可以联想到“创新”、“发展”、“与时俱进”、“高效”等词语。

  对比联想:算盘的实用方法需要各个算珠紧密配合、分工合作、协调一致,而且需要科学精确的口诀准则,否则将是一团毫无章法的乱码,难以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也不会对中国乃至世界计算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公务员工作同样需要部门、同事之间的协同配合、紧密协作,需要有合理的规章制度的规范。因此可以联想到“团队协作”、“各司其职”、“组织纪律”等词语。

  因果联想:算盘的发展经历了从“算板”到“算盘”、从14珠到7珠的过程,是劳动人民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的,有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才能推动计算工具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公务员工作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多向老同志请教,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由此可联想到“经验教训”、“学习型组织”等词语。

  类比联想:算盘的基本形态是将算珠穿成一串,数串算珠组成算盘的主体,这是一个整体,一个高级运转的系统。公务员工作中,每个人都是组织的一份子,是整个公务员系统的一粒算珠,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机器的运转贡献力量。由此可以联想到“个人价值”、“自知自省”、“集体意识”等词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