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国考已经拉开大幕,尽管招录总人数从2013年的20839人下降到了今年的19538人。但是报名人数依然众多,热度不减。有的岗位甚至出现“千人争一岗”的现象,因为录取比例甚低,许多人将国考看成“炮灰集中营”,但这依然挡不住毕业生们对国考的热忱。就算是白搭上报名费和时间去“搏一把”。当然,有的人就算自己不想去考,也架不住“衙门有人好办事”的理念下家长[微博]催促。
之所以如此多的学子对公务员[微博]招考趋之若鹜,说明部分报考者对公务员存在认识误区。
事实上,并非所有公务员岗位都是实权在握且工作轻松。对于很多基层公务员来说,薪水低、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不佳已是常态。副乡长相亲遭遇全场熄灯,年轻的副镇长因压力大请求辞职,这样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而即便在国考中“过五关斩六将”入职国家部委成了“京官”,3000余元的科员工资,在北京生活并不轻松,也谈不上多么幸福。
当然,争考公务员的畸形就业观也不能全怪毕业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求职者们往往会非理性地选择更加稳定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考虑自己未来会不会失业,远比考虑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给自己提供更好的人生“前途”更现实。
另一方面,求职者一旦被录用为公务员,即可获得本地城镇户口。国考中相当数量的单位位于北京,因此,国考是许多外地学子获得北京户口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体制内的单位常常可以为入职者提供许多在体制外单位花钱也买不到的隐性福利,比如户口,还有户口所能带来的各种衍生福利和机会。
而作为体制内的机关单位甚至能为入职者提供同为“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超国民的隐性待遇”,比如近乎免费的午餐,公费的医疗和养老,甚至一些单位在住房和子女入学方面还可以提供便利。由此可见,千人争抢一个公务员岗位,个中缘由不难理解了。
不过,目前一些地方正在或即将开始展开公务员聘用制的试点,一旦公务员聘用制能够最终被不断完善并被逐步推广开来,那么未来公务员职业将不再是“铁饭碗”,而是“可上可下,能进能出”。
需要提醒的是,打破公务员与一般企事业单位职工在住房、医疗、养老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或明或暗的双轨制和多轨制,不能仅仅是缩减个别公务员的超标待遇,也要逐步提高其它单位职工在这些方面的福利待遇和相应保障,通过此消彼长来缩减双方的差距。
希望有一天,年轻人不再争着去“体制内”,争着去当公务员,争着做安逸稳定的工作,而是争着去创业,争着去基层,争着去经济和社会发展更需要他们的地方中去。即便是去当公务员,也是本着热爱这份工作和服务公众的初衷。
毕竟,人生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皆能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