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经过这一番较量,丰臣秀吉明白了德川家康的心思,而两人最终也达成了和解。和解后,德川家康表现得对丰臣秀吉极为忠诚,也获得了丰臣秀吉的尊重和信任。
这段戏剧性的历史故事中,丰臣秀吉的立场和心思一直有点飘忽不定,而德川家康的立场和心思一直很坚定很踏实,所以最终导致了一个结果:尽管丰臣秀吉占据明显优势,但他却好像一直是被德川家康牵着鼻子走。
对此,我个人认为,这是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个人风格所决定的。本来,丰臣秀吉的目标应该是很简单的,他就是要统一日本,任何阻挡他的人都要被他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明的谋略击败或压服,相反,德川家康的目标很复杂,他既要击败丰臣秀吉,又不想与他为敌,这种分寸似很难把握。但是,因为德川家康坚守自己的立场,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所以可以做看似复杂矛盾而其实很清晰的事情,倒是丰臣秀吉太喜欢揣测对方心思,而令自己一直被德川家康牵着鼻子走。
当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时,检视自己的立场是很重要的。
不过,立场有高下之分。譬如德川家康,他与织田信长为敌时,毫不留情地杀死了织田的大将,但当与织田信长合作后,又总是倾其所有去帮助织田对抗强敌。同样的,当他与丰臣秀吉对抗时,令丰臣秀吉非常狼狈,而一旦开始后丰臣秀吉合作,他表现得仿佛是全心全意没有一点保留。
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一些小说家的描绘是,德川家康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向织田信长或丰臣秀吉个人表达臣服,他臣服的是天下大势,因为日本分裂已久,战事太频,全日本渴望统一和安宁,这就是天下大势,而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则代表着这个趋势,所以他和他们合作。这样想的话,德川家康内心的冲突会很低,因为臣服于某个人就意味着低这个人一等,而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比较心试图压过别人,于是会对那个人心怀不满,并企图取而代之,相应的,这也会引起这个人的警惕。
但假若自己臣服的是一个更大的力量,这种比较心就会轻很多,合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如果立场太低,就容易导致外在冲突,而这也会引起内在冲突,于是自己立场也会飘摇起来。譬如,很多人在工作中太在乎自己的利益,如果这时还坚守自己的立场,那别人势必会有意见,于是冲突起来,而他也就很难在事实上坚守自己的立场了。
过分揣测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