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日前,杭州一名初中女生的妈妈发出帖子《为孩子好好学习,我给她开千元工资》。她在帖中介绍,最近和孩子签订了一份奖罚条例。其中规定“行为文明规范,可得周薪20元”、“期中和期末排班级第一名奖励500元”等。有教育学者认为,“学习费”的现象是如今经济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好学、礼貌、健康。如果把握得当,“学习费”值得肯定。而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这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而“开工资”的出发点是好的,望子成龙的心情可敬。父母有义务和责任去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课堂上的,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为孩子学习“开工资”,可能会对其学习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可以让孩子更直观地考量自己的付出,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如果对孩子学习中的行为,都通过金钱去奖罚,容易给孩子形成一种暗示: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金钱衡量,金钱至上。考70分、90分或100分可以挣多少钱?做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值多少钱?这一周我犯了错儿会扣多少钱?一旦使孩子形成这种潜在的认识,可能会导致他们从自身的需要考虑,对学习有所取舍,这周或这个月我挣多少钱就可以了。是否还有必要去遵守行为规范,挣那20块钱?是否还有必要在期中考试刻苦用功,提高成绩,再向前进步两名?
我们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考量在社会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但“经济”不是社会万能的度量衡。对孩子的教育同样不能用“经济”的尺度去衡量,更何况,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的文明行为规范岂是用金钱能够买到的?家长教育孩子继承传统美德,遵守社会行为文明规范,更多的是要从精神方面去鼓励、奖罚,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听到的一句不经意的褒奖和赞叹比金钱要有价值得多。
对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我们可以理解,但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耕种试验田,需要用恰如其分的、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和鼓励,父母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其方式方法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金钱从来都不是万能的,在子女教育上尤其如此。
(北京考试报 郝 娜)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