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朱小蔓谈德育更需社会大课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6日 15:58   新浪教育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北京市2008年9月1日推出的重大教育工程,旨在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实践育人、整体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海淀区作为教育、科技、文化大区,依托区域科技人文优势,从海淀的教育条件和学生需求出发,强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借助社会大课堂的广泛平台,将课堂教学、兴趣培养与科技活动有效结合,在大中小学联动、高科技企业参与、课题项目带动、区域整体推进、综合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朱小蔓:刚才教育部的吕同舟同志从教育部几年前就开始领导的全国来做社会大课堂,作为改进现代德育的重要措施,讲得非常好,我深受启发。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与会的老师、同学们,我下面以一个教育工作者,以一个专门研究德育的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谈一谈我对社会大课堂的看法——我看社会达课堂。

  德育是给人以思想和品格影响的教育工作,中小学校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形成是打基础、打下底色的时间和场所,由于学校教育有明确的导向目标,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和组织活动,通过师生及学生同伴频繁互动,对身心处于急速变化期的儿童产生持续的影响,所以学校的德育使命不可让步。

  现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校内工作有三条渠道:一是通过专设的德育课。二是通过各科教育。关于第二条渠道,现在在新课改理念的银铃下,把各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功能都定为知识、能力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融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各科教学也是德育的重要渠道。三是通过群团组织和班主任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

  最近几年的教改和课改,这三条渠道都不同程度地向校外延伸,与社会连接。

  这次由政府倡导、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德育的社会大课堂,力度将是空前的。今天我们在这个场合就看到了海淀区政府、教委,包括联系清华大学这样重点高等学府来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它体现了人们对今日的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回应有了新的认识高度和姿态。

  今天的德育为什么需要社会大课堂?那是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的品德形成及其德育不能离开社会建构,在品德教育研究的历史上有过不同的教育流派主张,其中比较主要的是两种,一种是主张德育指向个人的品格发育。一种主张德育离不开社会的建构。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有道理,但都不能够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当然因为人的品德形成及其德育不能离开社会建构,人是社会动物,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是道德成长的基础。

  现代社会的学校是有很大的缺陷,影视模式的教育学,当然不仅是在中国,其实在东亚许多国家升学的竞争迄今也还没有得到消减,激烈的生活竞争,校园内平等、尊重、友善的人文氛围的不足,严重地限制了年轻人活泼生命力的释放,社会兴趣、社会性认知、社会经验的增长。因而必须改变现代社会的学校现存的缺陷。

  因为学校德育还是一种相对定型的、统一的教育模式,其一定的整齐划一性,也有一定的半封闭性,这是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特性、创造潜能。而社会教育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景象,让学生看到社会的大瓶颈。

  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广泛,参加社会大课堂的形式多样,有浸入式观察、访问、听讲,有参与式行动,如:亲自动手做一做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等等。但是无论选择怎样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都必须追问和思考以下的问题:即师生的主体性释放没有?社会、社区的教育力释放出来没有。

  社会大课堂的主题很多,今天的主题是科技活动。中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德性和创造品质的培养?那是因为科学活动内在的具有验证和发现的认知能力。但科技活动只有通过逻辑、想象和动手活动实现了检验与发现的人士功能,并且由此发展出主体更大的好奇、质疑和不懈的追问和求知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科技活动才必然地促进人的创造品质的形成。也就是说并不是必然的每次活动都能实现这样的一个功能,它必须引起主体更大的好奇、质疑和不懈的追问、求知才可能。

  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提供学习和创造的场景。我们就特别建议:每一次活动之后,应该有后续的工作,即:有机会讨论、分享、思考和进一步感受与体验,以期重组个人的经验,扩展个人的认知,升华个人的精神。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称的上是实践,实践是友善的动机,有改善现状之意愿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不是主客分离,外在于人的活动。

  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提供学习和创造的场景性、情境性条件,以强化活动的经历,使其成为激动人心和甜美的高峰体验。能够获得一种重要的情绪事件。因为重要感、满足感和充实感是比任何其它的一切都重要的创造性动机。由情绪激起的个人所获得的意义感是鼓励支撑创造劳动的重要力量源泉。

  因此,对于前者而言,我们甘心的是所有的参与者是不是愿意、是不是有热情、是不是打开了他的五官感觉,倾出了他的生命能量。

  我们特别建议:每一次活动之后应该有后续的活动,比如有机会讨论、分享、思考和进一步感受与体验,能够重组经验、扩展认知、升华精神。并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都一定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对于后者而言我们所关心的就是社会课堂的正向功能究竟如何,社会课堂的正向功能究竟如何体现?它的教育潜能是不是都释放出来了?社会环境中的负性影响如何规避和消解?如何培养认得社会批判能力?社会、社区如何与学校联动?包括学校的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如何联动?如何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与结合的有效体制、制度、管理以及长效机制。

  更进一步地说,有意创设的社会课堂总是有限的,而人们面对的直接的、自然的社会课堂是无限的、无时不有、无时不在的。一定意义上看,从传统德育走向现代德育,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深刻认识道德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学校德育与开放环境的关系。因此,我们非常支持社会大课堂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成为新时期社会德育更加重视社会建构的理念和操作的路径。同时我们也特别希望倡导在走向社会大课堂的时候,更加重视培植人的社会融入,同时也是提升社会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因为人和社会总是处在不断互动和相互的建构之中。    谢谢大家!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