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就近入学”政策带热学区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 17:18   新民周刊

  其实,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早在1980年就已悄然启动。当年6月,中央政府提出,“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正式推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但习惯了30多年住房供给制的中国老百姓对商品房这一新生事物半信半疑,哪怕每平方米100多元的价格也无人问津。1988年1月15日,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从当年开始,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列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分期分批地推向全国,目标是实现住房商品化,思路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1998年无疑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那年的3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必须把现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我们准备今年下半年出台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为商品化。”一席话宣告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政策的终结。从此,中国的住房分配走上商品化道路,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崛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谈到,“在《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全国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入学方式,有些地方公办学校采取的是摇号,有些地方采取就近入学。学区房现象不止在上海存在,在全国一线、二线城市都先后出现过,先实行‘就近入学’的地方就先产生学区房现象。”

  2003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公办小学和初中招生“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随之学区房悄然升温。“90年代末上海兴起第一波购房热,不少家长会把商品房周边的教育资源纳入购房考量,许多开发商就已在广告中打出‘距离某某名校仅10分钟步程’这样的招牌。”熊丙奇说,“但那个时候‘比邻名校’并不是购房的必要条件,毕竟靠近名校不代表孩子就能上名校。上海学区房真正兴起是在政策出台以后。”

  近年来,学区房购买者常常因种种因素无法让子女顺利入学:或是因学区变动,所购房被划出招生范围;或是因学校设立户口年限门槛。坊间流传着一些说法,认为学区的划定存在着许多“花头经”。尝了学区房“空心汤团”的家长纷纷将矛头对准招生政策的不透明。

  浦东新区教育局招生办主任赵国雯给出了解释,“各校招生区域划定每年都会变化,但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有时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学校关门,生源就会分流到其他学校,或者出现新的商品房,我们经过权衡将其生源划到周边的学校。对于一些边缘地段的学生,我们会根据周边学校的规模,招生人数,划到合适的学校。而关于户口年限,区教育局没有明文规定。”

  细心的家长发现,有关部门“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在各区细化为“相对就近”原则,对此赵主任认为,“就近不是以学生家到学校的绝对距离为准,我们会统筹规划,根据周边学校的规模,招生人数等条件做出权衡,统一调配。‘相对就近’是一个比较严谨的概念。”

  家长们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争端上,他们对一些既不“就近”也不“相对就近”却顺利入学的孩子提出质疑。赵主任给出回应,“确有某些例外,像艺术体育类的特长生是不按就近原则招收的,学校可以通过考核自主选拨。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的学校要经过区教育局批准,招收人数在整体招生人数中比例并不高。”

  教育部门为了缓解家长择校严重的现实情况出台了“就近入学”政策,如今看来,这只是让不少家长换了一种竞争的方式。

  独特利益链

  “就近入学”政策带热学区房,学区房带热当地楼市,这已是各方心照不宣的一条价值链,在这场利益博弈中,究竟是谁捧热了学区房?

  主角当然是对学区房爱也多多、恨也多多的家长。他们对学区房的延续性需求推高了房价,而房价升高又使购房者得利。“家长实际上是双重投资,一是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二是房产投资。学区房价格虽高,但仍有人愿意买,因为家长知道我选择了这套学区房,孩子5年后毕业,我再转手出去还会有别的家长出高价买,房价只会越推越高。这个预期反过来又拉涨了学区房。”熊丙奇分析道。人们普遍看好学区房的前景,一位家长在篱笆网上留言,“别看花的价钱大,其实也是投资。买个好点的将来转手卖出去,不亏的。”

  房产商和中介对学区房价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房地产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目前的楼盘营销中,“学区房”风头远远盖过之前大受追捧的“轨道房”,“对口名校”的吸引力使家长愿意忽略地段,配套设施,交通便利等方面的缺陷,承受高于市场价的房价。赵国雯直言,“学区房就是开发商提出的一个概念,一个广告卖点。”而在二手市场,学区房的活力更明显。一位专做学区房生意的中介坦言,“学区房快进快出,需求是不断的,一个好的小学可以养活周边十几家中介。”名校周边中介遍地开花已是普遍现象。

  目睹学区房热潮不退,不少专业投资客蠢蠢欲动。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部长杨红旭谈到,“学区房有些人买来挂户,有些人买来炒,家长一般是教育兼投资,也有专业投资客‘入局’。学区房投资回报率高,升值空间大,租金也比较高,吸引了不少‘炒手’。短线炒房者比有需求购买学区房的家长对市场影响更大,毕竟家长等孩子毕业才抛售,炒家一转手就把房价往上推了一个台阶。”

  学区划分几乎每年都有变化,这也让一些好学校附近的非学区房具备了升值潜力。不少买房者如此安慰自己:“虽然我现在买不到学区房,谁知道等咱孩子念书时这学区是怎么划分的?说不定风水轮流转,到时候真的就轮到这一片了……”因此,学区房周边房源虽然不如学区房抢手,但同样能吸引了不少退而求其次的“碰运气”买家。

  既然学区房如此热销,一些地方政府就希望借此带动一些区域发展,缓解市中心人口压力。例如北京市政府在开发区招商引资或者大规模新城建设时,会以教育作为一项吸引政策;而南京市政府则鼓励名校到一些新楼盘周边开分校。

  在各方共同作用下,学区房价推升到一个畸形的高度。这种情形下,是否会出现或是应出现外力抑制?

  许多被学区房的高价摒之门外的家长期待教育部门出台政策抑制学区房现象,保证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而赵国雯认为这不是教育部门所能左右的,“教育部门无法抑制高价学区房这种社会现象,因为我们既无法限制家长‘逐校而居’,也不可能压低学区房的市场价。我们只能动员家长不为择校而购房,现在公办学校进步很大,完全可以提供好的教育。”

  熊丙奇也认为,单纯限制家长迁徙,抑制学区房价既不具可行性也不具合理性,只是扬汤止沸,学区房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各校办学质量尚未同步,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之所以存在学区房的概念,主要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中小学办学质量存在严重差异,政府出台的严禁择校、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政策,在中小学办学质量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面前失效。”因此真正釜底抽薪的措施是政府部门应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学区房现象首先是一个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另外,它会导致一个畸形的房产市场,因为学区房的存在会带动当地的房价升高,而房价本身也是一个民生问题。因此学区房牵涉到的两个问题: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和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都有赖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协调统筹。”而他也坦言,并非所有政府部门都愿意看到楼市回落,学区房价格下调势必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背后有许多利益因素,因此不是所有政府部门都有动力均衡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是多方利益的博弈。”

  从焦虑到躁狂

  刚到下班时间,外企工作的小林就急匆匆地打卡冲出办公室,她要去寄宿幼儿园给自己的宝贝送蚊不叮,同事们调侃她,你家宝贝住三千元一个月的幼儿园还会被蚊子叮?小林无奈反问:身边小姐妹都把孩子往贵族幼儿园放,你舍得让孩子住四五百的?

  近年来,家长已经从“择小学”演变为“择幼儿园”,引发一批“天价”幼儿园的出现,“起跑线”又“低龄”了一大段。某学区房论坛上,一位家长发帖求教:她的孩子刚满1岁,因患先天性心脏病无法顺利进入自主招生的好幼儿园,欲豪掷450万寻求对口好幼儿园的学区房,而跟帖的网友纷纷出谋划策,丝毫不以此现象为异。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