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网站的“校园文化”栏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北大校园里,老师是一盏盏明灯,是他们为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铸造铁打的营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北大的主人,各地精英在北大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突破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北大校园文化生活;北大精神是神奇的,它使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交流,畅快淋漓地讨论,更使他们在这里水乳交融,共同进步。”这样看来,以北大精神为本质与核心的北大校园文化,是在师生的共同交流和培育中建立起来的。而以学生为主体、有教师参与所创造出的校园文化,又是除了老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成绩之外,还应包括了他的精神品格所放射出的光芒。北大附中何尝不是如此?
如今北大附中校园更美丽了、教学设备更加现代化,校园内的设施更加人文化,更重要的是她具有优良的传统,有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是一所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好地方。你想要全面发展吗?你想摆脱烦人的应试教育吗?你想发展个性,涵养人格吗,那么请到北大附中来吧!
附:
西哈努克亲王46年前送3位王子到北京学习
46年前,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曾向中国提出,把他的三个儿子送到北京学习。当时,这三位王子最大的不到18岁,小的仅9岁,这个消息惊动了周恩来总理等中国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外交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认真办理,迅速妥善安排好了王子们在中国的教育、生活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近日对公众开放的解密外交档案中,有5份档案清晰地记载了中柬友谊史上的这段轶事。
“特急”件周总理亲自批示
1960年6月29日,外交部收到我驻柬使馆的“加急”电报,报告柬埔寨外交大臣狄潘当天中午约见王大使转达西哈努克的“意见”:要送9岁的儿子到北京学习,并已定于7月10日动身;另一个14岁的儿子也要送往北京,他“目前生病,病愈后出发”。7月4日,我驻柬使馆又发回“特急”电报,说柬埔寨新闻大臣周成当天早晨“奉西哈努克命令”转告王大使,“将派三个儿子到我国学习,其中两个定于本月10日出发,另一个因病迟行。”
西哈努克是中国人民敬重的好朋友,当时还不满38岁,却早已以自己卓越的才能活跃在柬埔寨政界及国际舞台上。他主动提出将三个年幼的儿子一齐送往北京,充分体现出他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外交部收到这两个电报后,极为重视,立即上报中央和国务院。电报译文的抄送名单上,写着“主席、少奇、恩来、朱德、陈云、林彪、小平、彭真、尚昆、稼祥”等一长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同时抄送的,还有外办、公安、文委、教育等相关部门。
对此,周恩来总理当天就作了批示。他还具体要求:找一个政治强、中文好的女教师给他们补习中文;“最好进八一小学和中学。”根据周总理的批示,次日,外交部给我驻柬使馆复电:“同意西哈努克的三个儿子来京学习,请向柬方表示欢迎。”三位王子到北京后的安排也有了初步意见:他们三人都需要学习中国语文半年到一年(教员可由我方派),然后再进厂或入学。在学习中国语文期间可都住在柬使馆,请指定一位使馆官员作监护人,以便共同商定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具体问题。
三王子各有培养“要求”
虽然已有两位大臣向中方准确转达了西哈努克的愿望,我国外交部也迅速复电表示欢迎,但三天后,西哈努克亲王仍亲自给周总理写信,再次表达了他的想法:“我对新中国的深切的钦佩和阁下一贯对我的友谊,促使我今天派我的三个孩子到伟大的贵国去学习。直到他们成年。”
信中,西哈努克向周总理简要介绍了三位王子,他还就儿子们的培养方向对中方提出了要求:
“尤瓦纳特,老大,我觉得他天赋较差,学习不很专心,成绩平凡。然而他受到其外祖母非常的宠爱。我希望他能首先在一家炼钢厂,然后在北京附近的冶炼厂中培养成为一名工人。”
“纳拉迪波,老二,是一个好学而且勤奋的学生,遗憾的是他身体较弱,不久前还生过盲肠炎。如果他旧病复发,我认为他可以在贵国的首都就医动手术。我觉得他有前途被培养成为一名中文和俄文翻译。”
“凯玛努拉克,最小的,是三个小孩子中最不聪明的一个,他记忆很差,随学随忘。因此我要求他在第一阶段先上小学,然后进入一所技术学校学习一门手艺。”
在信中,西哈努克特别强调:“我恳切地要求你们不要给予他们任何特殊的待遇。相反地,我认为有必要让他们适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普通生活。”
在此之前,柬政府的两位大臣也已向中方表达过类似的意思:“食宿接送由(柬)大使馆负责。亲王嘱大使馆不准用小汽车接送,只可坐公共汽车。”“亲王希望以中国工人受到的待遇来对待大的王子,不要有什么区别;让大儿子当学徒,是要使他知道生活不容易,生活是艰辛的,学会劳动。”“希望他们能和中国孩子打成一片。”
齐进京总理设宴招待
三位王子是7月20日一起到北京的。柬驻华大使兰·涅特是他们在中国的监护人。虽然西哈努克提出让大王子进钢铁厂,但外交部和冶金部研究后,认为没有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中文水平,他学起来会比较吃力,不如也先学一些中文,然后进北京钢铁学院学习,在技术基础课程方面打点底子。当时,国内找不到懂柬埔寨语的人,最小的王子没学过法文,也没法配法语翻译。外交部从驻柬使馆工作人员和柬埔寨华侨中专门为他们请回来两名翻译;北京市也挑选了一名很有教学经验的女教师,除了教他们中文,还给他们补习一些其他方面的功课,负责陪同他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到北京的第二天,外交部的两位司长就和柬驻华大使一起,与他们谈话,进一步商定他们的学习安排。三天后,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设宴招待他们。很快,又送他们到中国的医院全面体检。
外交部对他们参加北京市儿童的集体活动及“与外交使节有关的娱乐活动”,也做了安排。经周总理同意,确定各相关部门对三位王子的学习和活动安排各负其责,定期检查和汇报,随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致谢电“不要特殊照顾”
对于中方的安排,西哈努克非常满意。他很快给周总理发来致谢电,表示“深受感动”、“深切的谢意”。他又一次提出,“请阁下和其他友好的领导人把我的三个孩子当作一般学生看待,不要给予他们特权或特殊的照顾。”
为了三个王子在北京的学习,周恩来总理也曾亲自给西哈努克去信。他在信中说,殿下送三位王子来我国学习,这是我国人民的光荣,也是我们两国之间亲戚般的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标志。中国政府将按殿下的要求认真地教育培养他们,使他们身心健康,学习进步。
周总理还向西哈努克详细介绍了三位王子的健康情况:据医生初步检查结果,尤瓦纳待王子右中下肺有小钙化点,只要适当注意,没有什么问题。纳拉迪波王子目前无慢性阑尾炎情况,以后如有腹痛再进一步检查。凯马努拉克王子的健康情况完全正常。
三位柬王子后来究竟在我国学习了多长时间?他们的学业是否让父亲满意?他们在中国学习期间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有趣故事?目前外交档案只解密到1960年,我们还无法全部了解。这些后续故事,都有待更多的外交档案解密。
“小球转动大球”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此次访华,重新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因而被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3月19日到5月6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世乒赛开始的第二天下午,美国队员科恩一个人在练习馆练习,看到中国队排着整齐的队伍也来了。中国队开始练习时,他瞅准机会问梁戈亮,能否和他挥几拍。当年中国男队三大主力之一的梁戈亮同意了,练习大约持续了15分钟。
随后,中国代表团乘车去体育馆,车刚开关门启动时,这个小伙子冲了上来,留着长长的褐色头发,蓝眼睛。
外国运动员一看车内坐的全是中国人,急忙转过身去。这时他运动服背后印着“U.S.A”的字样映入我们的眼帘,大家都用不安的眼光注视着他。从饭店到体育馆,汽车要走十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话。
当时,坐在汽车的最后排的庄则栋(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心里一直在进行着激烈斗争:领导上都有明确的交代,不允许和美国人主动往来。“美帝国主义”在我们的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我又一想,我们来日本前,周恩来总理再三提出要执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如何去做呢?毛主席1970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跟斯诺的谈话中说道:“现在要寄大希望于美国人民。”现在,登上我们车的运动员也是美国人民的一分子嘛,做敌对国家人民的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友谊第一”的方针。
庄则栋从手提包里选出一块较大的杭州织锦,和翻译来到他前面。
庄则栋送科恩杭州织锦
“你好!欢迎你乘我们的车去体育馆。” 他转过身来说:“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 “科恩。”
“虽然美国政府对中国不友好,但美国人民是中国人的朋友,为了表示中国运动员对美国运动员的友谊,我送你一幅中国杭州的织锦留念。”庄则栋说。
正在交谈时,车已到了体育馆。敏锐的日本记者迅速地拍了庄则栋和科恩握手的照片。第二天,日本《朝日新闻》等报刊,都在头版登载了照片。有的还加了横栏标题:“中美接近”,轰动了日本。
毛主席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过了几天,美国乒乓球队的拉福德·哈里森,突然主动登门求见。哈里森提了惊人的要求:“你们在世乒赛后,邀请了我们北边的加拿大访问中国,也邀请了我们南面的哥伦比亚,能不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啊?”
中国驻日本联络处的代表赵自瑞先生提醒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见,是一次重要的外交动向,必须向国内报告!”
电报发回国内,国家体委与外交部研究后建议婉拒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要求。报告送到了毛主席手里。毛主席审时度势,经过反复考虑作出历史性的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美国乒乓球队队员们简直发了狂,在他们的驻地狂欢通宵。这个消息很快传到美国,传遍了全世界,成了特大的新闻。
小球转动大球:冰封二十二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终于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广州、上海到北京,冰封了二十二年的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们,周总理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随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当天晚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尼克松总统及其一行。
有人对庄则栋说:“小庄,你真行,这次把乒乓球打到美国去了!” 从这以后,“乒乓外交”响誉世界。
1972年4月12日,美国派一架波音707专机来到加拿大渥太华机场,专程迎接结束在加拿大访问的中国代表团,飞机上用中文写着“友谊飞剪号”,悬挂着中美两国的国旗。这是中美关系被历史割断了二十二年之后,中国第一个代表团到美国进行友好访问。
破冰之旅由广州开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紧靠香港,很多外国访问代表团到达中国大陆的第一站都选在广州。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大陆,同样从广州开始。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广州的行程一直没有公开,包括在地方志上都没有记载。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人来说,访问是秘密的,以致当年广东乒乓球代表团的总教练蔡明枢也毫不知情。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15人、4名记者,4月10日至17日访问北京、上海、广州,受到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接见。尼克松总统随即发表声明,宣布了向中国人发放访美签证等五个改善中美关系的新步骤。由于这一事件传达了两国领导人之间战略决策的重要信息,经过当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准备,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并达成了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文件《上海公报》。
此前此后还邀请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英格兰、尼日利亚乒乓球队访华,中国乒乓球队出访尼泊尔、锡兰、埃及、尼日利亚、南斯拉夫、苏联、意大利、法国、瑞典、加拿大、智利、美国,举办了几次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这些外交步骤,同时对中国打破文革形成的对外隔绝,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也有积极影响。
选自庄则栋忆乒乓外交:破冰之旅由广州开始
庄则栋:31届世乒赛主力选手。乒乓外交中的传奇人物,迈出了与美国队员交往的第一步。
梁戈亮:31届世乒赛国家队的秘密武器,当时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的名单上并没有梁戈亮的名字,周总理特别嘱咐在名单加上梁戈亮。
张旭初:上世纪70年代前期的广东体委主任,一手安排接待了美国代表团在广州的行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