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制图:张芳曼
如今,哪类教育的就业率最高?不是研究生,不是本科生,也不是高职学生,而是中职毕业生。27日发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1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堪称适龄青年中最容易就业的人群。
然而,你愿意自己的孩子就读于哪类教育?答案不言而喻。高就业率与低社会认可度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长期以来阻碍着中职教育的发展。
中职多被视为无奈选择,社会招聘屡遭轻视
作为职业教育的高中阶段,中职教育不仅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也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与持续走高的就业率相反,中职教育在社会上并不受“待见”。
“学习不好的孩子才读中职!”很多人抱有这样的看法。一项针对中职新生文化课学习状况的调查发现,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二数学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二英语水平。选择上中职,往往是许多孩子初中毕业后的无奈选择。而在中职学生中,的确有一部分属于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中职在校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张天保说。数据显示,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中职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高达82%,而中西部地区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从生源看,选择中职教育的家庭也大多社会经济地位偏低。
而在社会的人才观念中,“轻视”职业教育的心态也普遍存在。“学历崇拜、轻视技能”在很多单位的招聘中屡见不鲜,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劳力者”的职业。此外,某些政策有失偏颇,如一些地方存在着“轻专业能力、重社会身份”的传统劳动和人事管理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更关注普通教育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中职毕业生社会地位较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破除轻视技能之路任重道远。”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说。
“双证”优势难以体现,上升渠道日趋狭窄
“我国中职教育高就业率与低社会认可度的反差,使得中职并没有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干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苏杨认为,在社会阶层流动上,20年来,中职教育在显著退步。
苏杨认为,原因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有待完善。他举例说,在澳大利亚的力拓公司,一个卡车司机的收入可能超过悉尼大学教授,但是,卡车司机的准入门槛也很高,如果没有通过一定的资质认可,根本没有上岗资格。“可在我国,比如富士康,没有要求必须有中职学历才能进,这样一来,中职学历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由于相应法律法规刚性不强、执法不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但导致了不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也在客观上直接影响了中职生的就业,在与其他求职群体的竞争中,本应凭借“双证”(毕业证和职业技术资格证)优势占据就业高点的中职生,并未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优势。
“现在,让‘无业者有业’做得很好,但让‘有业者乐业’做得不够。”苏杨说,要提高中职的社会认可度,行业协会的力量亟待加强,相关工会组织的作用有待提升。
制造业最吃香,未来仍渴求技能型人才
尽管中职教育背负着“轻视”的包袱,但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多数家庭,中职确实成为孩子们接受高中教育的主要载体。超过95%的高就业率,让农民工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等相对弱势的群体,避免了贫困的固化和代际传递。
从201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占7.91%,第二产业占39.06%,第三产业占53.03%。其中,加工制造类毕业生最吃香,还有大量中职毕业生活跃在酒店、餐饮、旅游、物流等生活服务业。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起薪均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近94%起薪在1000元以上,超过50%起薪高于1500元。而在广东惠州、江苏扬州等地,中职毕业生起薪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达50%以上。
“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张天保说。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计有2800多万中职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已成为我国技能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有专家表示,中国经济还有可能保持1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对技能型人力资源还将保持“渴求”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