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不要再找我要微信了 我是迎新不是迎亲”

2018年08月21日11:17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假期余额不足

  一大批新生陆续要去各个高校报道了

  学长帮忙拎行李的景象将会此起彼伏

  看透一切的学姐表示

  这都是学长为学妹献殷勤的套路!

  诶?一段校园恋情可能就从拎行李开始了?

  那可不~

  新生初来乍到,就像刚破壳的小鸟,看到谁,谁就是妈妈。迎新时,总是有很多学姐出来寒暄问暖,而学长也是帮拿行李,让人觉得大学上的太有家的感觉了。

  通常,学妹对学长是没有抵抗力的,帮她搬一次箱子,或者把她带到寝室楼下都有可能激发她的个人崇拜;再加上学长如果有张帅脸,这波操作稳了。

  迎新又能结识“小鲜肉”,又有机会脱单,听起来是项美差,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学长学姐内心还是抗拒的呢?

  越卖力,越讨嫌

  小姐姐身边的一位朋友去年九月就是其中一名迎新志愿者,但是回忆起迎新经历时,她却觉得十分无奈。

  她所在的高校从去年开始网上迎新,新生在暑假期间通过网上完成报到和缴费等手续后,就有一名学长或学姐一对一为他服务;新生报到当日只需跟随志愿者拿宿舍钥匙、军训服就分分钟搞定报到流程了。

  然而主要问题就集中在联系服务对象。她说,刚开始联系学妹的时候,学妹表现得很敷衍,尽管她反复向学妹解释志愿者的身份,但是学妹就是认为她是骗子,完全不回应。最后还是通过学妹的室友间接联系,才取得了信任。

  而另外一名志愿者徐同学也遇到了这样的“误解”:“我发了条语言诚恳的欢迎短信到学妹手机上,没想到收到‘你滚蛋’三个字,她竟把我当成了电信骗子,我觉得特别心塞。”

  某项调查结果显示,该校31%的志愿者在与新生短信联系中被当成“骗子”,遭遇“信任危机”。有的被“恶言相向”、有的多次发信息不回复,无奈之下打电话联系却直接被挂掉,有的直接回复“不需要”,有的甚至被要求提供学生证、身份证的照片来“验明正身”。

  迎新不仅要面临被新生讨嫌,还容易被老师怀疑。因为部分学校的迎新工作是在大二大三学生开学以后,如果要参加迎新活动就需要向老师请假。

  有同学大二在因为要去到另一个校区迎新,所以需要跟老师请假一天没法上课。当老师听到他是要忙迎新的工作跟他请假的时候便怀疑他有逃课倾向,果断拒绝,并且义正言辞地跟他说是学习重要还是志愿活动重要。

  迎新志愿者就是清洁阿姨?

  迎新志愿者本该是自愿参加活动的学长学姐,但在部分新生眼里却成为了学校为他们安排的免费保姆。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暑假在微博上火了的那个大一新生,在要求师姐搬行李被拒后破口大骂,出言不逊。

  “我都叫你师姐了,你难道不该帮我搬行李吗?”

  “我们新生初来乍到,你们学长学姐不是应该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吗?”

  “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早读了一两年书吗?”

  而类似的事件就真实地发生在小姐姐身边。

  开学第一天,小姐姐的班长去做迎新志愿者。一位学妹说行李提不动,让她帮忙,学姐欣然答应。可是,说好的是帮忙,结果全程学妹徒手上楼,留下箱子给学姐抬。

  在学姐哼哧哼哧地把28寸的行李箱抬到7楼,汗还来不及擦的时候,学妹指着她的床位说:“顺便帮我把床板也擦了吧。”

  学姐以为自己听错了,立即放下箱子就走了,留下学妹一个人在寝室。

  诚然,作为过来人,对待新生原则上肯定是能帮则帮。毕竟谁又不是从初来乍到开始的呢?陌生的环境里,渴望被照顾的心情大家都曾有,但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天经地义的。

  迎新真是为了“送人玫瑰”?

  迎新现场窘况百出,但是每年参加迎新的人数只增不减,难道学长学姐真的热衷于迎新吗?

  从2015年3月教育部下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管理以来,全国不少高校都根据该办文件的精神制订了本校的实施办法。其中不少都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XX学分的社会志愿服务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授予学位”的条款。

  某大学就规定,该校学生四年里必须做够72小时的社会志愿服务并提供学校认可的证明,拿到3个学分的“志愿服务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所以大二大三的同学往往为了0.5的志愿服务学分,争着抢着参加迎新活动。

  另外,有些学校是要根据学生在学校付出的多少来决定类似奖学金和党员的评选,而这些迎新工作也纳入了考核, 当然,学校不会那么直白的告诉你迎多少新生,和这些荣誉有着多少的关系,只能自己多表现,求得辅导员对自己刮目相看。

  迎新的目的因人而异,但是不管怎么说,学校也都是为了让新生感到温暖。关于迎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