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操场夜跑视频走红网络 学生却大呼“要疯了”

2018年09月30日17:52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

  吃过晚饭

  已到七点

  看剧上网

  刷题学习

  。。。。。。

  随着夜幕的降临

  你以为一天就这样结束?

  随着低温来袭

  你准备用厚厚的脂肪裹住胖胖的自己?

  近日,某高校学生夜跑视频走红网络,操场可以说是人满为患,仔细询问过后才知道,这都和该高校的新规有关。

  高校体育课出新规 自行开发App辅助

  这所大学于近日实施体育课程改革,改革过后,所有本科生的课内体育项目包括:专项教学课,专项辅导课,专项训练课。2018级学生每学期必修54个学时的体育课,包括32学时的课堂专项教学,16学时的课堂专项辅导课,2学时的体质健康测试,2学时的运动安全教育和体育理论考试,以及2学时的校园体育竞赛。

  专项教学课分长学期专项教学课与短学期专项教学课。长学期专项教学课为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必修课,目前共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等36个专项,共60个课程。专项辅导课也是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必修课,拟设8个以上运动俱乐部,拟开设30个以上专项课程。每星期都会有丰富的校园体育比赛,供学生选择参加。

  以上一大堆的课程改革内容,小姐姐来画一下重点:

  1。体育课内容扩充,必修学分增加。

  2。每名学生都至少要参加一次校园内的体育竞赛。

  这还不够,这所大学还自行研发了一款跑步软件“体艺App”,用于学生锻炼时记录打卡。为了避免作弊,每次锻炼结束,要求学生上传适时的照片到App上。

  学校在评分标准中规定,想要拿到体艺App跑距锻炼满分的同学,必须在有效锻炼时间段内,完成有效跑步距离和有效跑步时间。每学期学生要跑满48次,每次的有效距离为:男生超过3.5公里,女生超过2.5公里,才能拿到此项目的满分。

  也就是说,为了拿到跑距锻炼的满分,男生每学期要累计跑168公里,相当于绕周长约15公里的西湖跑11圈。女生要累计跑到120公里,相当于绕西湖跑8圈。

  跑步打卡成高校潮流 形式内容各有不同

  这所高校并不是第一所实施该项课改的大学,近两年“高校跑步打卡”事件层出不穷。不少高校纷纷推行跑步App,通过跑步趣味打卡鼓励学生跑步,跑步里程将与体育成绩挂钩,跑步打卡不过关,学生就不能参加期末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考试,甚至有可能拿不到学分。

  打卡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郑州某大学则以跑步打卡换早餐的形式推行,早上起床到操场上跑两圈,就可以领到3元早餐券,目的是鼓励学生早睡早起勤锻炼。

  关于距离要求,各高校的标准也不一样。安徽省某高校就规定,新入学的大一学生需要在今后四年内,完成十个马拉松的距离才可以毕业。全程马拉松距离为42.195公里,十个全程马拉松就是421.95公里。

  学校的初心很好,面对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体测猝死频发的现状,许多高校不仅希望通过这样的变化,培养出学生自觉锻炼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还希望通过体育竞赛培育学生的精神与品格。

  但是这种做法,学生真的买账吗?

  “我要跑”变成“要我跑” 代跑业务滋生

  小姐姐的高中同学在学校要求使用一款App完成跑步打卡的第二个学期,就因为没能在App上打卡满60公里而被取消了体育成绩评定资格。然而,他体育课没缺课、旷课,体测各项成绩都达标。

  他所在的班级里有一半同学都因为同样的原因需要重修体育,包括但不限于认真跑了40公里但能力有限者,辛苦跑完后发现因定位、配速或网络等各种原因成绩没被记录,以及对学校这一强制性要求反感而彻底放弃者。

  其实很多高校开发的跑步打卡App都不完善。

  首先是跑步地点安排不合理。很多软件为了防止作弊行为的出现,设计了一系列限制条件:随机选择终点,每次打卡必须完成所选公里数。就有网友吐槽说:系统给我的随机路线要求我以跑步的方式穿越一系列建筑,你怎么不让我从游泳馆游过去呢?

  其次是感应点,跑步轨迹需要经过至少3个感应点位,其中至少含1个必经点位,操场全是端着手机低头找感应点的人,他们都看似在跑步。网友@忍无可忍的狮子觉得很崩溃,“不可忍受的是,软件时不时就来个闪退搞得我功亏一篑,所以我一边跑步还得一边盯着手机屏幕。”

  还有,为了防止学生间互相帮忙打卡,某些软件还设定了同一时间两条完全相同轨迹不能上传成功的规定。

  120公里的总数,每天跑步距离不能超过4公里,这样就保证了,学生一学期至少有30天的时间要跑步锻炼。

  本来运动是一件特别随性的事情,强制性的做法反而让一些学生起了逆反心理,于是校园贴吧里出现了不少“代跑业务”的广告贴,“5元/次”代跑业务也随之出现了。

  除了代跑业务,为了能过关拿学分,同学们也是想出了五花八门的招数来应对该款软件。比如说,用滑轮替代跑步、某宝直接购买代步器等。

  打卡究竟为了什么?

  有的高校实行长跑打卡考勤,未完成规定次数会影响体育成绩甚至奖学金评定,于是同学们早上爬出被窝去操场打个卡回宿舍继续睡觉。

  有的高校推出刷脸核对姓名照片的高科技打卡神器,于是同学们进化成穿轮滑鞋磨时间、对角线穿越操场,能少跑就少跑。

  有的高校推行下载专门App在校园内设立点位打卡,于是同学们骑自行车骑电瓶车,一个人揣整个宿舍的手机,还衍生出了代跑业务。

  学校的初衷与学生现实完全偏离了轨道,是学生太懒还是课程设置出了错?

  一项2100多名在校生参与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体育课的满意度非常低,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安排、内容和教学质量的评价较为负面。

  而学生更愿意通过多样的体育课程增加体育锻炼。

  要求学生形成运动锻炼意识仅仅靠花式打卡就可以实现吗?打卡是更好地监督了学生还是限制了学生,这些还需要你们自己去判断。

  关于跑步打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夜跑打卡操场学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