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英国教育理论,替小孩子处理焦虑不安的情况?
在英国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小孩子焦虑不安。
有一些是因为对某一些学科的焦虑(例如数学,哈哈~~),有一些是对学习感到不安。原因可以非常多,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还是那几招。
这一次我便想分享如何用英国教育理论,然后在家里替小孩子处理焦虑不安的情况。
01 3种不同的状态
例如小孩子需要学份数,有部份学生一听到份数便马上脸色一沉,他们觉得份数很可怕,自己怎么学也不会看得懂,根本不愿意尝试,这个时候你又可以怎样做?你会跟他说什么?
1。如果害怕的话我们不如不要学吧。
2。你现在给我乖乖听着!专心地学习!
3。硬着头皮学下去吧,没有事的。
教育理论认为这三类说话会导致小朋友在面对恐惧时进入3种不同的状态,对于战胜困难都是有害而无益。
以下让我详细解释一下。
02 如果害怕的话,我们不如不要学吧
第一类回应,例如,“如果害怕的话便不要学吧”,可能会引致小朋友进入极力逃避的状态。
很多父母因为不忍心看到小孩子面对各种学科的重大压力,有时会直接叫他们不要做,直接逃避这个问题。
其实在小孩子心中他们可能会因为错过这些学习机会而感到失落,觉得是否自己能力有问题。
削足适履这个方法好像可以令小孩子当刻不用再面对焦虑,但同时会令他失去体验新鲜事物的机会。
而且一旦养成了这种应对方式的习惯,逃避的事物就只会越来越多,生活圈子也只会越来越少,自信心会受到打击。
03 你现在给我乖乖听着!专心地学习!
第二类回应无视小朋友的恐惧,严厉要求小朋友立刻专心地学习,就会导致情绪失控的状态。
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恐惧,而使用强迫的方法,他可能会尖叫哭闹,又或者吓得发抖。
在这个状态下他已经被情绪淹没,完全失去理智,变得无法沟通,任何道理和安慰也听不进耳,更遑论学习成功。
把小孩子逼到哭了这个情景,相信各位家长都不陌生。效果如何?大家心里有数。
04 硬着头皮学下去吧,没有事的
只是一股劲叫小孩子硬着头皮撑下去,这样有用吗?
第三类回应有可能会令到小朋友进入死撑状态,有些小孩子会怯于他人的压力下可能会硬着头皮撑下去。
表面看来他们好像很成功达到目标,但其实他们只是麻痹自己的恐惧死撑过去。
日后当他要学习的时候,他自然会想到又被人折磨,而不觉得学习可以是有趣和快乐的。
05 那么父母可以怎样做?
要真正帮助孩子就要找到他们的临界点。
临界点是什么?我给你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位歌手在唱歌的时候,如果能够把高音唱得最高但又不伤害到声带,这个状态就是临界点。
一位足球员在的比赛的时候,如果能够把体能和速度发挥到极致,但又不弄伤自己的肌肉,这个状态就是临界点。
如果能够找到孩子们的临界点,就能协助他们在临界点上面对和接受恐惧。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每个人对于自己恐惧的事物都有一种心理临界点,是安全和危险的交界处。
当孩子被一下子推过了这个点之后,就会是情绪失控的状态,但如果被过份拉回安全区之后就会进入极力逃避的状态。
站在临界点上,孩子虽然感到少许害怕,但这终害怕还不足以令他失控,他仍然可以向前迈一小步。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正面感受,帮他们在临界点的状态多停留一会儿,慢慢体会并处理自己的恐惧感受,从而逐渐接近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要鼓起勇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个时候父母轻轻力推孩子向前是需要保持与孩子的连结,给孩子有足够的安抚和安全感。
我给你另一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孩子在学游水的时候不敢跳下游泳池。
我们可以握着孩子的手,肩并肩对他说,“我感觉到你很害怕,的确是会让人害怕的。我会一直捉着你的手,直到你自己准备好为止。”
在步向恐惧的途中,小朋友可以停下来深呼吸,但准备好之后就要勇敢向前迈出下一步,不要停滞在原地。
这样才是处理小孩子恐惧和焦虑最好的办法。
06 结语
人始终是附带情绪的生物,小朋友有失控和逃避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亦不一定是坏事。
在小孩子长大成人的路上,是会有大大小小的挑战和压力。
压力并不可怕,有时反而有助成长。
最可怕的是孩子在关键的时刻没有得到恰当的帮助,错过了克服恐惧与升华的机会,约束了他实现人生目标的能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