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爆燃炸伤多名师生 实验室事故频发如何破?

2018年11月13日12:11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作为大学“心脏”的实验室,它既是高校人财物相对集中的场所,也是易燃易爆品、剧毒药品、放射性物品等众多安全隐患扎堆的“火药桶”。

  2018年11月11日,正值全民网购节的时候,上午十时,江苏某高校一实验室发生了爆炸,致多名师生受伤。

  经当地公安机关和消防部门处置,明火很快被扑灭。目前,伤员救治、事故原因调查等工作正在进行。当日傍晚,泰州市消防支队在新浪微博通报称,事发时师生正在实验室进行萃取实验,事故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强烈的冲击波将实验室大门炸飞,玻璃渣更是到处都是,而当时身处实验室内的多名师生受伤。

  从救治医院流出的视频可以看到,不少学生脸上、双手以及全身其他裸露部位有明显灼伤痕迹,有的学生双手皮肤受伤较重。

  事发后,某同学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新闻的下面,也有不少人留言。

  @like_ynu_ch:瑟瑟发抖,这种事搞化工的相当常见,包括药学实验室。三四年前,读研时同一个市的某高校就炸死了人,好像是甲烷气瓶质量问题导致实验室爆炸……当时闹得挺大,那段时间我们学校实验室各种培训检查……

  @warspite_soil:读本科的时候,时不时能听说附近化工厂又怎么怎么样了;然后上周工作去扬子石化,就听工人们在说,某地石化出了事故,有人死了,我们回去又要跟着组织学习检查。

  @乌鸦飞翔:当年做有机化学实验,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着火爆炸了就往窗外跳。

  科研人员日常奋战的实验室 其实危机重重

  近年来,中国高校实验室危险事故屡发。从2006年到2017年仅高校化学实验室爆炸事件共发生14起,其中9起涉及人员伤亡。如果把范围拓宽到更多的理工类学科领域,把程度延伸到那些未被媒体效应“放大”的安全事故,这些数字恐怕更不容忽视。

  触发高校实验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何在?在实验安全管理方面,怎样通过增强安全意识以及实施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高校实验室事故为何屡屡发生?

  基于2001至2013年100起实验室事故(高校占71起)的一项研究发现,爆炸、火灾、中毒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分别占44%、42%与6%。

  造成事故的人为原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占27%)、操作不当(占12%)、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占11%),合计达到事故总数的一半。这三种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更是高达88%。

  另一项基于2010至2015年国内外高校95起实验室事故(中国大陆高校占66起)的分析得出相似结论:爆炸与火灾占68%,泄露占12%,生物安全占11%,中毒占2%,其他占7%。

  触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违反实验操作规程或实验操作不慎,占事故总数的52%,导致人员死亡占40%,受伤或中毒占65%。

  尽管这些事故并非全数汇总或随机选取,而是影响较大且后果严重的典型案例,但以上数据表明:杜绝违规或不当的实验操作,是防止事故发生,避免人员伤亡的关键所在。

  高校实验室,不该成为被忽视的危险

  做实验危险系数高,怎样通过增强安全意识以及实施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或许国外高校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高校“设置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系统

  美国高校并未将实验安全单列出来,而是将其纳入“环境、健康与安全”(以下简称“EHS”)管理系统。

  以麻省理工学院的EHS系统为例,EHS由生物安全、设计与施工、化学安全、环境管理、实验安全、辐射保护、废物处理和工作场所安全这八大板块组成。

  其中的实验安全,既包括煤气罐安全、实验室通风、危险物品运输等,还包括野外作业安全,甚至专门提及在实验室雇用16岁以下的实习生或志愿者的注意事项。

  大多数新进科研人员都需要接受安全培训,具体培训内容由各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PI)、导师或安全负责人(又称EHS代表)决定,他们基本都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并在完成之后获得证书。

  首席研究员或导师对学生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包括贯彻实验室安全措施、督促学生完成安全培训、随时听取学生对安全问题的相关汇报并提供咨询意见等。

  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由首席研究员或导师指定,可由博士后、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担任,其职责是时刻关注实验室安全,发现问题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首席研究员、导师与其指定的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对研究生的科研安全应负起责任。

  香港科技大学把安全管理作为运作的重要元素

  再来看香港科技大学,从1991年建校初期学校就把安全管理作为所有运作的重要元素。实验室安全是整体安全管理体系里的一个单元,与工业、建筑、环境、食物、交通等其他单元并列。

  每一位到实验室工作的新员工及学生,都必须学习安全管理人员指定的培训课程,完成安全培训并考核达标之后,才能在实验室独立工作。

  与科研安全相关的检查定期举行,采用实验室自我检查,健康、安全及环境处不定期抽查,以及两者联合的定期检查这三种形式。以危险品的污染监察为例,高危操作三个月监测一次,低危操作一年监测一次。

  以上科研安全管理实践反映了面向研究生的安全培训通常在入学之后、独立进行实验操作之前。安全培训形式灵活多样,除了传统讲授,还包括操作示范等。实验室的安全自查与校级部门的不定期抽查也是另一种实验安全教育的方式。

  高校管理者可通过厘清背后的因果关系,借鉴已有经验取长补短,提炼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验安全管理行动方案。

  基于已有研究的行动建议包括但不限于:

  1。帮助研究生增强实验安全意识,对风险有所警觉并加以预防;学校加强对漏电、火灾等主要隐患的排查,并注意强化师生日常科研行为的规范性,避免违规或不当操作引发事故。

  2。落实面向硕博新生的安全教育,消灭未经培训就进行实验操作的安全“死角”。

  3。督促实验室定期自查,并通过不定期抽查、消防演习等实战模式强化安全教育。

  4。形成研究生在节假日做实验之前向安全负责人或导师报备的制度。

  最后,希望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师生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着想,牢记安全意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爆炸实验室事故师生安全教育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