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真的要变成了“寒门苦”吗?

2015年01月27日10:12   教育专栏  作者:线教平  

  “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微博]北大”,近日,清华大学[微博]学子张小林在知乎网站上的一句肺腑之言,再次引发舆论对“寒门难出贵子”的热烈讨论并不断发酵。在他看来,能否走进清华北大的学术殿堂,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网友网友对此发出“拼爹时代”、“教育鸿沟”等评论,俨然“寒门难出贵子”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

  其实,这番话题并不新鲜,几年前便有一位教师在网上发出如此呐喊:“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一时间,有关“寒门难出贵子”的报道屡见报端。曾几何时,“知识改变命运”是多少寒门学子奋起直追、挑灯夜读的不竭动力;“逆境辈出英杰”又是多少农村孩子从小被灌输并笃信的人生信条。可如今,倘若“寒门难出贵子”成为普遍事实,必成教育公平之痛。

  教育公平的理念最早由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而我国的孔子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而我国当下若想遏止“寒门难出贵子”,亟待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从制度上保障教育投入的相对倾斜,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真正给“寒门”学子以机会, 这才是破解难题的根本出路。

  那么,除了保障教育公平之义外,我们究竟为何不能任其“寒门难出贵子”呢?有学者认为:寒门难出贵子的背后,折射的是未来城乡在社会心理方面的鸿沟差异,传递的是可能带来群体分化和意识冲突的危险信号。其实这样的观点并非夸大,试想凝聚社会共识的“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大门被迫关闭或变得极为窄小,不同阶层间差距日益明显,这将会慢慢累积成为阶层鸿沟,成为社会和谐的最大威胁。试问如此之下,我们又该如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何让教育成为惠及最大多数百姓的民生资源呢?

  其实,这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考[微博]扶贫”政策,努力向偏远农村或落后地区倾斜,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阶层正向流动。如教育部发布的自主招生新政,也特别要求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向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申请考生倾斜。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高考如何建立起更公平的选拔机制?如何兼顾城乡学生不同特点?如何在越发重视综合素质的考评机制下,建立起等位的适合农村地区学生的评价标准?诸如此类的问题还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决策者、执行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倾其果敢之力、勇敢之心、创新之志, 继续发力并保障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公允。

  “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李克强总理如是说。其实,一定程度上看来,寒门子弟上名校难的原因并非全部与特权、关系或者名校“嫌贫爱富”有关,寒门学子们理应鼓起斗志、奋起直追、以主观努力战胜人生荆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出身寒门的孩子看到走向光明的希望。尤其是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给予他们希望,就是就是给予了国家振兴、繁荣、和谐的希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寒门学子 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