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为什么是母亲不是父亲?

2016年05月12日11:32   教育专栏  作者:壹读  

  祖国是男的还是女的?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应该不是一个难题。“祖国母亲”这个词,早已经成为一个固定搭配。

  母亲节刚过去不久,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冷静地靠墙思考了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祖国是母亲而不是父亲?

  “祖国”其实是一个男性的词

  祖国,《国语词典》解释是:“祖籍所在的国家。”

  “祖“字从礻,最初的意思是祭祀祖先的神庙。在传统的父系社会和“君臣父子”的伦理体系中,这个词显然是跟男性相关的,是一个阳性的词。

祖字是一个阳性的词祖字是一个阳性的词

  中国的古人并不将祖国比喻成母亲,《论语》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国”,都有祖国的意思。不过显然,“父母之邦”没有性别的差异,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是父母所生活的国家,就像“祖国”是“祖先所居之地”一样。它们并不像后来的“祖国母亲”那样,直接把国家比喻成了母亲,饱含了“养育之恩”。

  而“祖国”这个词出现,也非常晚——大概晚到明代,官方的历史地理文献中说:“默德那国(麦地那),即回回祖国也。”意思是回回(穆斯林)的祖先居住之地是麦地那。在这之后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而是专用于其他民族。

  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祖国”一词才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意思和用法,被中国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国家。比如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乎?”1905年的《申报》上写留学[微博]生的文章说:“生等游学美邦,系怀祖国。”

  与此同时,“母亲”这个意向,开始跟“祖国”密切地联系起来。

  在跟西方人的交流中,中国人发现,欧洲人挺喜欢拿母亲来比喻祖国。英语中,祖国可以是“motherland”“mother country”,同时代的俄罗斯和德国诗人,也会在诗句中把祖国比喻成母亲。

19世纪的德国诗人海涅19世纪的德国诗人海涅

  19世纪的德国诗人海涅也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将德国比喻成巨人[微博]泰坦的大地母亲

  此时的中国文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比喻,发现它特别适合这个时代国人对中国应有的感情。

  为什么祖国成了“母亲”?

  在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不久。绝大多数民众只管完粮纳税,苟全性命于乱世,对“国家”“民族”的概念完全两眼一抹黑。

  而知识分子向西方学到的一个先进经验就是,一定要用民族主义来唤醒大众对“中国”这个共同体的认同和效忠,以便能够动员大众的力量,争取国家独立和强大。

  要对民众启这个蒙,最好的比喻就是用母亲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来比拟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将抽象的“国家”具象为一个人格化的“母亲”。

  而代表传统社会父权和压迫的“父亲”一词,更符合“君臣父子”的封建王朝,是反抗的对象,显然没有资格代表“国家”这个新形象。

  祖国是母亲,就意味着像母亲养育、教育儿女一样,对人民有养育之恩;而作为被养育的“儿女”,人民也有义务为“祖国母亲”效忠并奉献自己的一切。尤其是当饱受屈辱的近代中国,被比喻成一个饱受侮辱、苦难折磨的母亲时,作为“儿女”的民众不为“她”赴汤蹈火,就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

  所以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诗歌中,“祖国”被不断暗示为“母亲”。这样的比喻,确实为号召民众争取国家自由独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和大连)被比喻为中国母亲离散的七个儿女,不断呼喊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闻一多

  再比如胡风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为祖国而歌》:

  为了你呵,生我的养我的

  教给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的

  使我在爱里恨里苦痛的,

  辗转于苦痛里

  但依然

  能够给我希望给我力量的

  我的受难的祖国!

  虽然并没有用到“母亲”这个词,不过显而易见,诗人是将祖国当做一个母亲的人格来书写的。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个时代诗人所隐喻的“祖国”和“母亲”,都是文化和地理意义上的中国,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民国政权。

  “祖国母亲”在中国的历史只有40年

  中国人心中“祖国”和“母亲”的亲密关系,也受到前苏联的深刻影响。

  前苏联是一个特别喜欢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的国家,尤其在二战中,为号召民众抵抗德国入侵,大量的宣传中使用了“祖国母亲”的形象。比如这些典型的海报↓

  在上世纪50年代,很多苏联歌曲在中国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祖国进行曲》。这首歌流传之广,几乎是苏联的第二国歌,歌词写道:

  我们爱着祖国犹如情人,我们孝顺祖国象母亲。

  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

  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诗人们也在讴歌苏联母亲。比如前苏联抒情诗人伊萨柯夫斯基,他在《俄罗斯之歌》中写道:

  苏维埃俄罗斯

  我们的亲爱的母亲

  我们能用怎样高尚的言语

  来称呼你的伟大的功勋

  另一个在前苏联将“祖国”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是二战后著名的雕塑《祖国·母亲》。 它在1966年由世界知名的前苏联雕塑家武切季奇等设计与创作,加上基座高达104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

  在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的伏尔加河岸边,“祖国母亲”向苏联的敌人高举长剑,同时挥手号召人民。

“祖国·母亲”雕像,注意基座的小黑点,是几名游客。“祖国·母亲”雕像,注意基座的小黑点,是几名游客。

  当然,过分泛滥的宣传也在前苏联民众中造成了一些逆反心理。比如苏联社会生活很糟糕的赫鲁晓夫时期,一则非常值得批判的前苏联著名笑话就说:

  赫鲁晓夫访问一所学校。他问一名学生:“你的母亲是谁?”

  他回答说:“是苏联!”

  赫鲁晓夫又问:“你长大了想当什么?”

  学生说:“孤儿。”

  壹读君(微信:yiduiread)要说明一下,虽然今天我们对“祖国母亲”这个词特别熟悉,但这个词真正成为一个固定搭配,其实也非常晚。

  虽然从上世纪初年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人就不断用隐喻来让大家接受“祖国”就是“母亲”这个关系,前苏联的文艺作品,也输入了很多关于“祖国母亲”的歌颂,但很少有人直接使用“祖国母亲”这个固定词组。

  这个词大规模出现在汉语文章、诗歌中,要到70、80后出生的年代。在这些文革之后复苏的文艺作品中,祖国又一次被描述为一个苦难深重的母亲,终于结束了黑暗的历史,开始走向繁荣富强。而进入90年代之后,“祖国母亲”这个词成为民众最常用的对爱国之情的表达。

  但对“祖国”和“母亲”这一对比喻来说,形成了一个固定词组,也就意味着语言的活力正在消退。

  由于“祖国母亲”这个词已经如此深入人心,年轻一代已经很难感觉到这个比喻在它刚刚诞生时的冲击和力量。它变成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信手拈来、缺乏新意和想象力的词组。不过,“祖国-民众”“母亲-儿女”这样的关系,也随着这个比喻的普及被大众认为是天经地义。儿女对母亲的孝顺,也潜移默化成对国家的忠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祖国 母亲 中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