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讲,这是这个月要开的写作课的宣讲部分。
◆没有人一上来就写得好 ◆
我个人真正开始大量持续的公开写作,大概是从 2005 年年底开始的,到现在快两辈子了,那时候我 33 岁。对,我是 1972 年出生的…… 不怕暴露年龄。
虽然在此之前,有长期的写日记的习惯,但我写的日记不是文章,只有列表,我今天完成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做…… 就是所谓的流水账,偶尔会记录一些一闪而过的念头,仅此而已。所以 33 岁之前,其实并没有真正写过什么东西。即便那之前也尝试着写过小说和散文,都只不过是试试就算了的冲动。
2005 年年底的时候,我开通了博客,开始写写这个写写那个…… 现在有据可查的第一篇博客文章,是 2005 年 12 月 29 日写的文章,题目叫《练习托福[微博]听力的小窍门(一)》……
你看,最初的时候,我也没什么可值得拿出来的,每篇文章短得要死,常常只有一两段,就扔上去放在那里 —— 其实也不知道谁会看,事实上估计也真的没有什么人看。
为什么要说这事儿呢?因为这事儿很重要。为什么这事儿很重要呢?因为人们在看到别人做什么事儿做得足够好的时候,总是产生幻觉,以为别人从一开始就做得好,因此直接产生莫名其妙的自卑感……
而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过去,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当初跌跌撞撞的样子,只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很好很强大…… 我把这个叫做 “各自不由自主的共谋”。
这种不由自主的共谋非常普遍。你看成功人士上台演讲,台下最喜欢听的是 “痛苦的革命史”:
当初是多么的艰苦、当初是多么的不容易,当初如何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最终,苍天有眼!我成功了!
听的人其实很少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对 “痛苦的革命史” 喜闻乐见,是因为那会让自己安心:原来成功这么不容易,所以,我没有成功也是正常的…… 成功太苦了,所以不一定是我真的需要的……
讲的人其实也很少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讲这些,其实是在不由自主地放烟幕弹,这是一种防御的本能,把后来者吓退:你看,别看我们成功了,但我们也付出了很多很多的代价,你就算了罢……
于是,双方莫名其妙地达成了不由自主的共谋,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相安无事。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成功,都不是 “苦大仇深” 的结果,因为苦大仇深更常常只有分散注意力的功用,对成功没有任何促进效用。这才是真相。
这个真相一会儿接着深入地说,先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觉得先给大家看看我最初写的文章是什么样的很重要呢?因为我知道有太多的人,之所以不写,或者写着写着就不写了,根本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觉得 “自己写得实在太差了……”
可问题在于,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写得好啊!所有人刚开始的时候都写得差啊!
我们从小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是从很差很差开始的,话都说不清楚,字都写不明白……
走路磕磕碰碰,骑个自行车都不知道摔倒过多少回……
都是这样的!全都是这样的!!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无一例外!!!
在《七年就是一辈子》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表现型人格” 和 “进取型人格”。
回头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其实天生都是 “进取型人格” 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懂得了羞耻的概念。羞耻感本身,也不是不应该有的东西,也不是完全不好的东西,只不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认真对待羞耻这个概念,没有深入理解,没有深入思考,最终,不是掌握了这个概念,而是反过来被这个概念奴役了而已。
被羞耻这个概念奴役的结果就是,经常因此做一些完全没必要做的事情,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苦恼情绪上。甚至,身边会有一些人专门利用这点,利用你害怕羞耻的性格,逼迫你做一些事情,要挟你做一些事情,甚至长期利用这点占你便宜,而你却因为没有认真想过而反复被奴役,多方被奴役,长期被奴役,没有尽头。
从这一刻开始解脱罢!
若是你应该羞耻的话,那么,应该羞耻的是这个:
你原本有机会,却因为害怕羞耻而放弃…… 最终,你一无所成,当然应该羞耻。
你最不应该羞耻的是这个:
我刚开始的时候做得不够好……
总会好起来的!怕只怕你因此羞耻,进而不敢做,甚至干脆不做,直接放弃了。
没什么可害怕的,没什么可担心的,没什么可自卑的 —— 写文章,写得再差,也比不写强,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另外一个金板钉钉的事实是:
任何人,只要不停地写,都会越写越好的,真的。
而且,这也是一次从 “表现型人格” 返璞归真的机会。有这样一次经历,以后就天地广阔了,有这样一次经历,你就不会舍得身边的人沦落到 “表现型人格”,舍不得看着他们被莫名其妙的羞耻感所左右、所奴役……
◆成功的真相从来不是努力,而是做对了事情 ◆
刚才提到成功的真相。
成功的真相,常常真的不是因为努力。
努力是应该的,努力是必须的,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一定不是充分条件,进而,努力本身,肯定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请牢牢记住这句话:
努力根本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说穿了,只有一个:
做对的事情。
这句话也值得牢记。所谓的成功,无非是 “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仅此而已。再重复一遍:
所谓的成功,无非是 “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其实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就提到过这事儿……)
这是我三十五岁那年想明白的最伟大的一个道理。从那之后,我基本上像人们常常慨叹的那样:“人生开挂了”。
三十五岁那年,我开始准备从新东方辞职 —— 为了走进另外一个世界,天天苦思冥想,想知道什么样的对策才是最优的…… 期间,想通了这个道理,真是幸运。
可事实上,这个道理其实满天飞的,就好像谁都应该知道似的…… 只是我过去没注意到,只是我过去就算读到了也没当回事儿,也没往心里去,当然也就不会因此产生任何有意义的行动……
当我认真地写下这句话:
所谓的成功,无非是 “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反复阅读,反复琢磨的过程中,哑然失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之前太笨了,这句话的另外一个说法我不知道见过多少次:
Doing right things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things right。
即,做正确的事儿远比把事儿做得正确重要得多。
而我当年在新东方的七年工作经验,让我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
成功不是因为把每件事儿都做好了,而是至少做了一件对的事儿。
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这个现象:
一旦某个公司上市,绝大多数原始股都会被第一时间在二级市场上售出…… 很少有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很久,乃至于自己手中的股份在二级市场上增值若干倍。
百度如此、阿里巴巴[微博]如是,当年新东方上市之后也是这样。你想过为什么吗?我观察过,审视过,也研究过。
你是新东方的员工,你在企业内部,你看得到很多企业内部做得不够好,甚至很差的地方。所以,新东方上市的时候,你作为内部员工,你的想法很可能是:“我靠,这样也能上市啊!投资者太傻了!我靠,一上市就涨这么多啊?!这绝对不是价值投资啊!我还是赶紧跑掉罢,落袋为安……” 二级市场上外[微博]部投资者也确实看不到企业内部的种种问题,他们能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财报(事实上,财报才是真正有用、值得研究的东西,只不过,大多数企业内部员工连自己的工资表都懒得研究)。
可事实上,哪个企业不是内部问题一大堆呢?
所以,新东方上市之后,我身边的绝大多数同事,都很快就在 30 美元左右的时候把股票全部卖掉了,买房、买车,解决人生大事…… 结果呢,结果是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股价涨到了 90 美元。也就是说,这些人在提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当于花了三辆车的价钱买了一辆车,或者花了三个房子的钱买了一个房子。
我后来是在 87 美元左右的地方把新东方股票卖了买了苹果股票的…… 你以为我运气很好,思考很正确,是不是?其实并不是,真的不是。我之所以在 30 美元附近没有卖掉,是因为我的股票太少了,按 30 美元每股的价格,就算都卖掉了,也是连一辆捷达都买不起…… 真不够折腾的。当然,那不到一辆的捷达,后来变成了差不多三辆捷达,又变成了一百多台 iMac,最后变成了很多个比特币……
在新东方工作的时候,在教师休息室里,每天听到的就是新东方老师们对新东方内部的批评,各种吐槽,各种不满,各种 “我靠,再这样下去,新东方就完了!” 之类的言论。我后来对这些越来越不以为然,我的观察是,新东方之所以越来越坚挺,并不是因为 “内部处处完美”,而是因为新东方做了一些对的事情,甚至是一些连老板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可偏偏从市场角度来看就是对的事情 —— 比如,新东方起家的培训,是出国留学[微博]考试培训,而不是高考[微博]培训。
高考培训很难一家独大的,因为培训的消费者最终考上考不上这事儿真不是培训机构能解决的问题。出国留学考试培训不一样,它没有一条死线,TOEFL 120 分满分,也不一定能出国(比如被拒签了,比如没有拿到奖学金),115 分能出国,85 分也能出国,顶多是学校好不好而已,更夸张的是,55 分也有最终出去的…… 所以,学生去新东方参加培训之后,最终能不能出国,这事儿确实怪不上新东方…… 这虽然重要,可谁会认为这是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呢?当然不会。
可是,我认真想过之后,觉得这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看看数据吧,国外的教育机构连年扩招,每年都相对上一年增长 30% 以上…… 这个数字基本上就等于新东方的增长。客观来看,这个因素,在商业逻辑里,远比新东方是不是给自己的老师足够好的待遇重要多了,不是吗?
从这件事儿上我明白了个深刻的道理:
无论干什么,选型很重要。这里说的选型,也可以是选方向、选赛道、选品类…… 总之,选择很重要。
你看,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你起码要做至少一件对的事情,好的事情,正确的事情。若是你做对了某件事情,哪怕其他方面做得不够好,你都会有很大收益;反之,那件真正对的事情你没做好,你再努力也没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没用,你再怎么觉得老天不公平,也不能改变你就是不成功的事实。
在写作这件事儿上想要成功,真相就是这样的:
写,不停地写,你早晚会写好的。
这才是对的事情。至于努力不努力,并不是值得讨论的因素,因为反正努力肯定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写作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写下去,专心地写下去。
◆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你的感受是这个世界里不会有的 ◆
大多数人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有少数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没有 “勤奋”,没有 “努力”,没有 “坚持”,没有 “毅力”,反正就是没有这类的东西。
过去,在课堂上,我就经常告诉学生,如果你在做一件事儿,脑子里想的是 “我要坚持”,那你就完了!因为:
1. 这事儿你肯定坚持不下来,以史为鉴。
2. 你根本不喜欢这事儿,那怎么可能接着长期做下去呢?
所以,你得想办法找到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且真的能给你带来巨大收益的事情。这很难。真的很难。有些人运气好,所以一辈子只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结果就可以衣食无忧。
你看歌神张学友,老子就喜欢唱歌,老子就唱一辈子歌,老子因此衣食无忧…… 你看球圣马拉多纳,老子就喜欢踢球,老子就踢一辈子球,老子因此衣食无忧…… 你看拳王阿里和泰森,老子就喜欢打人,老子就打一辈子人,老子因此衣食无忧……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的 AV 男星都是幸福的,老子就喜欢那啥,然后老子就一辈子那啥,老子因此衣食无忧。对,说的就是那个加藤鹰。
可问题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通常没有巨大收益,甚至完全没用。比如我们喜欢打游戏,我们喜欢旅游,可通常这些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一辈子衣食无忧的结局。于是,我们只好去做一些我们不喜欢做,却能够给我们带来收益的事情,比如,对大多数人来说,去找一份工作。
但有一件事情是很清楚的:
你自己不真心喜欢的东西,你是做不好的,做不长久的……
所以,你看,大多数人不可能减肥成功,因为内心也好,身体也罢,真的太喜欢吃各种垃圾食品了。那怎么办?方法有一个,就是不断转换角度去看,不断转换角度去探究,找到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点,一个点就够,但必须极度喜欢。
所有减肥成功的女人都有共同的特征:
她们真的非常享受婀娜身材所带来的优越感,甚至到了这是最高标准的地步……
由于这种人找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点(你先别管这个点你是否喜欢),所以,他们就做的下去,做得持续,最终能够做得足够好。就是这个道理。
若是你能找到你自己真心喜欢的点,喜欢到没有不行的地步,那一瞬间之后,你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哪里,没有 “勤奋”,没有 “努力”,没有 “坚持”,没有 “毅力”,反正就是没有这类的东西。
我自己的经历中也有明显的例子。我的生活方式,使得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这样评价我:“你真勤奋”,“你真能坚持” 等等。可事实上呢?别人不知道我自己还不清楚吗?!我在很多地方是完全没有毅力的,比如戒烟这事儿,我就不可能成功,因为我真的没有毅力 —— 更多的例子不好意思多举了。
但,在另外一些地方,比如学任何新东西,或者写文章,我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可我自己知道,我那不叫有毅力,我那不叫坚持,我那不叫勤奋,我那不叫努力…… 那是什么?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
我那是干脆停不下来。
当我意识到写作是思考的一种方法,甚至是启动思考、加速思考、提高思[微博]考质量的方法之后,我就干脆停不下来了 —— 因为思考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不会思考,不能思考,不能正确地思考,不能高效地思考,对我来说简直生不如死,不是吗?所以,需要思考的时候,我就开始写,边写边思考,边思考边写,有的时候把思考结果整理成文字,有的时候把写过的文字整理一遍,厘清思路。
尤其是到了后来,写出来的东西不仅能卖钱,还能卖很多钱,更重要的是还能影响很多人的时候,那思考就更猛烈了,要写的东西就太多了……
对,我就是干脆停不下来。
你看,很多的时候,你干脆停不下来的时候,别人却以为你在努力,以为你有毅力,以为你很勤奋…… 这是一种相对速度的形成过程。你在加速,他们呢,却以为你很吃力,进而因为他们不喜欢吃力而不动,甚至后退,那你的加速度相对来看就更高了…… 你和他们的差异就是这样形成的。现在你彻底明白了罢?
如果未来你在某一方面脱颖而出了,相信我,到时候你一定会理解我现在说的话,那根本不是你努力,你勤奋,你有毅力,你有信念,你擅长坚持…… 那一定是因为你根本停不下来而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