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语言总是从脏话开始学起?

2016年11月14日13:49   教育专栏  作者:壹读  

  起个名好难:益毒君,为什么好像我们学一个地方的语言最开始学会的几乎都是脏话啊?

  优雅又文明的壹读君:脏话短小精悍!连这都学不会,还想学一门语言?科科。

  就算你英语不好,偶尔也会冒出一句“法克”或者 “谢特”什么的;相信你早有耳闻“八嘎”和“阿西吧”不是什么好听的话;听不懂粤语,你也知道不能随便对别人说“叼”和“扑街”;你也会发现汉语说得不利索的歪果仁也能把“艹”、“傻逼”用得得心应手。

  脏话更容易学

  脏话作为一种攻击性的语言,为了能短期有效地爆发出 “伤人”的能量,音节都是很简短的。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用长句骂人,没等说完气势都没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国骂的“他妈的”,一开始前面有个动词,后面还带着名词,说着说着就精简到三个字了;而像“法克鱿”和“谢特”,也都是一两个英文单词而已。这么简单的词,重复听到的次数又多,当然很容易学会了。

  英文脏话还有爆破音喷口水的效果

  而且脏话大多数都带着“屎尿屁”、性器官、性行为之类的敏感字眼,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出现,让人不适,自然也就格外惹人注意。另一方面,脏话一般被认为是禁忌,是侮辱和亵渎,这就带上点反叛的意味。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反而越吸引人去尝试和探究。面对一门陌生语言的时候,比起循规蹈矩的“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些人畜无害的日常用语,学习一下别人家是怎么骂人的,的确更能提起精神、刺激兴趣。或者#壹堆饭#们也可以这么想,我们先学会了脏话,这样才不会一不小心说错话嘛!

  脏话本能的开关在大脑

  除了学起来快,骂脏话,很有可能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不能说脏话。脏话一直被认为是禁忌,但生活中的脏话的确禁止不了。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脏话专家迪蒙瑟·杰认为这种本能早就被固定在人脑的神经结构中了,他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研究后发现:虽然有的患者连自己亲属的名字都忘记了,词汇量也变少,但说脏话的技能还是没有失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赋”吧。

  大脑分工很复杂,简单来说,外层区域掌管思维和理智话语,里面的额叶系统主管精神情绪,这里就是脏话的来源。平时,理智告诉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外层的神经细胞可以把脏话“过滤”掉。但是如果外层区域抑制不住额叶系统中的情感阻塞,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太强烈的时候,脏话就会冒出来了。

  说脏话是本能,是生存的需要,所以脏话在现实生活中是禁止不了的,甚至经常能听到。套用蒙特古(Ashley Moutagu)的话来说就是:“不曾有任何民族只因国家明令禁止就放弃咒骂的习惯。” 墨索里尼曾经推行过消灭咒骂的行动,“为了意大利的荣誉,请勿咒骂”,但没什么效果。再说我们普通大众,调查显示,一个讲英语的普通人,每天说的话里有0.7%是脏字,和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大致相当。像学英语也强调要多听多重复,平时生活或者影视作品中脏话接触得多了,耳濡目染,能学会就不足为奇了。

  纯洁的壹读君可听不懂

  学脏话是为了能笑着活下去

  再说了,脏话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出现,学起来也就更带劲了。当你处于极度不满或者气急败坏的时候,也会想把自己能想到的最脏最坏的字眼通通骂出来,这样才能发泄自己,不至于被胸中的一口气给噎死。

  脏话还是一种“止疼剂”。英国基尔大学的实验中,比起只能说中性词汇,志愿者在可以随便骂脏话的时候能在冷水平均多待40秒的时间,感觉到的疼痛感也比较少。美国探索频道的一个王牌栏目《流言终结者》,为了检验说脏话是不是真的让人更能忍痛,也再现了这个测试。结果五位节目主播在说脏话的情况下,忍痛时间比不说脏话时长。

  听起来,脏话好像还有那么几丢丢的好处。不过,壹读君奉劝一句,脏话难登大雅之堂,没事还是应该买本说话之道学习一下,毕竟,大家都是文明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脏话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