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如何让阅读的知识变成力量?

2017年03月06日10:08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提问:如何能有效地将阅读所带来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呢?

  我认为阅读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有用的阅读”,第二种是“无用的阅读”。

  “有用的阅读”是什么?就是抱着某种目的性去学习的知识性阅读。比如,如果你读一本管理学的书,那么这本书就会教你一些知识,比如如何制定战略、如何进行营销、如何进行品牌管理等等,这个就叫做读“有目的的书”或者是“有用的书”,面对这样的书,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这本书能不能指导我们的具体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如果读着发现没法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那这本书读了就没有多少用处。

  第二种阅读,就叫“读无用的书”,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无用的书还要去读?其实所谓的“无用的书”,有点像《庄子》里说的“无用的树”,“无用的树”长在那儿,它能够越长越大,变成一道风景不被人砍走,是因为这棵树用来做家具也不行,用来当柴火烧也不经烧。所以,他反而就会变成一道风景。

  那么倒过来说读“无用的书”是什么概念?就是读那些表面上对我们来说没有直接功用,但是却能把我们整个人生提升一个级别,使我们变成自己生命中一道美丽风景的书。

  比如你读《诗经》,你说会有用吗?对我们来说其实没什么实际用处,除非你未来打算进入大学教《诗经》,当研究《诗经》的教授,否则读《诗经》的作用也就是增强我们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感知,以及陶冶情操。

  又比如读唐诗宋词也没有什么特别实际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熟读了唐诗宋词,你会觉得自己的气质在逐渐变化,眼界、胸怀、情怀和情感都会因此发生变化。

  像这种潜移默化的书,包括哲学、历史、诗歌、文学的书籍等,它们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东西,表面上并不能直接服务于我们的人生目的。但是如果我们多阅读这些书,有很大的几率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完善的、有品位的、有眼光的、有着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

  所以我一直认为,以人的一生来说,“读无用的书”是比“读有用的书”更有价值的。但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必须读“有用的书”。比如说我们从小学读到中学,甚至读到大学的大量的书,其实只能归类为“有用的书”。

  这些书让我们吸收了知识,让我们对某个领域有所了解,并且为我们上好的中学、大学,甚至为我们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当我们读这些“有用的书”的时候,尤其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大学或者毕业以后,我觉得确实如问题所说,能够“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非常重要。

  在读“有用的书”的过程当中,我是有一些体会的:凡是“有用的书”,你只读一遍是不管用的,因为读一遍只能留下一个很淡的印象。任何“有用的书”,中间的知识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行动指南,或者变成我们自己行为和思想的一部分,都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你要反复地去运用读到的知识或是方法。

  举个简单例子,假如说你已经读到了某本管理学的书,书中提到公司战略的制定部署有四点,那么你就必须在工作的时候按照这四点去反复地训练、实践,最后才能将它变成你自己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再举个例子,假如你学英语,你要学习一个英语句子,但你只是读一遍,弄懂什么意思之后就不管了,那么这句话其实你根本就没学会。但是,如果这句话你反复地说,反复地用,到最后就变成了你语言的一部分。最后你不管在什么场合,凡是想要用到这句话的意思,你都能够脱口而出,这个时候才等于把这个知识转化为了你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所以,凡是“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转化”,也就是中国的一个俗语“熟能生巧”,英语中叫做Practice makes perfect,指通过反复的训练,最后不自觉地将某种思想体系、语言之类的东西内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应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了自身的能力”。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是他便利了你生命和生活的基础。像我自己认真地背诵了英语词汇,所以现在读到任何英语单词,都能够自觉地反应出来这个单词在上下文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意义,这就是带有某种能力的标志,而这个能力一方面使我能有口饭吃,另一方面让我能有足够的空间来读“无用的书”。

  因此我认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要读“有用的书”并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读“无用的书”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和眼界。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够变得更加完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知识力量俞敏洪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