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性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孩子正确的性态度

2017年03月09日09:59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看点 如何跟孩子谈性?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在网上被热议,关于性教育的话题再一次冲击中国家长的观念。是否应该跟小孩子直白而深入地讨论与性相关的话题?这是否会引起孩子的模仿?教育媒体人吴微从家长角度给予一些看法:性行为低龄化已经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象,家长避而不谈可能引发很多问题。性教育不仅是对性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正确的“性态度”,这也是人格建构的一部分,不容小觑。文章代表作者观点,对其中某些绝对化的论断外滩君有所保留。

  文 | 吴微  编辑 | 闻琛

  这两天在网上被热议的《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说实话刷新了我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然而刷新我认知的不是《读本》本身,而是通过网络展示在公众面前的各种“吐槽”之声。

▲ 此次被热议的

  《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封面▲ 此次被热议的   《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封面

  要不要给二年级孩子讲“性”?我一直以来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网上讨论的这些。

  真正的问题是:

  第一,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讲?

  第二,我们如何帮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性态度,一个正向的、自爱的观念,或者,让我生造一个俗套的词,“性商”。

  后者我觉得才是重中之重。

  1

  为什么不敢和孩子谈性?

  因为正确的观念家长也没有

  关于《读本》的吐槽,让我们来看看“槽点”都集中在哪里?

  太早告诉孩子“性”知识;

  内容太直白;

  有引导孩子模仿的隐患。

  这些吐槽本质上指向的是一个问题:跟孩子太早讨论性,就会把孩子教坏。

  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个价值观:性是坏的。

  在今天,我觉得有那么多电影、电视、书籍和媒体的铺垫,做家长的实际上不会承认自己仍然在回避谈论性这件事,但是TA们的心里独白是:

  当我的儿子或女儿长到18岁,或念大学了,我会给他或她一只安全套,告诉TA们,要保护好自己。

  然后家长心里觉得,我是多么进步的一个开明家长。

  但实际上,性教育这件事真的不是18岁的一只安全套可以解决的。这有点像把性当成最后掉落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等到我们都避无可避的时候,“来,给你一只盾牌,你自己去迎接战斗吧!”

  我们都度过青春期,知道事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在70后和80后这两个人群,一部分人独自度过自己压抑而“安全”的青春期,一部分人度过标榜自由、甚至任性而危险的青春期,但最终学会正确对待自己身体、并从中搞明白要如何爱自己、要怎样生活的人,少之又少。

  对,这是我想说的,性教育不仅仅是关于性知识的教育,它是关于“如何建立自我”的人格教育的一部分。

  当我们想让孩子在幼儿的时候不因无知受侵犯、在青春期不因冲动让身体受伤害、在30岁不因自我迷失陷入生活的困境,那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不要回避跟TA谈身体和性。

  要给孩子建立起一种正确的性态度,那就是:身体是我自己的,我要保护它,不因任何情况拿它去交换任何我想要的别的东西,尊重身体传递给心灵的一切反馈,身体是第一位的。

  与此相对的错误态度是:性很重要,但它是身体认知中比较低级的部分,不适于被谈论,当我们在做人生选择时,它是可以被妥协、被无视的部分。在部分人的价值观中,它可以被交换。

  2

  如何与孩子谈性?

  在《读本》被热议的同时,一件蛮有建设性的事情是,很多自媒体贡献了自己的知识面,找出各种不同国家的性教育绘本、视频和教科书,来和中国的《读本》做对比。

  这些绘本以美国的居多,也有来自欧洲国家的,比如德国和芬兰,亚洲则以日本和韩国居多。

  这些绘本一般都以卡通形象和拟人手法,用一种幽默、可爱的方式告诉孩子,男孩、女孩的身体和性征差异、孩子是如何出生的等问题。网上资源很多,不再赘述,但其中的共同点仍值得拿出来一说,那就是:尊重。

▲性教育绘本《小威向前冲》中表现受精的画面▲性教育绘本《小威向前冲》中表现受精的画面

  跟较小的孩子谈性,原因其实有两点,

  第一是孩子开始发现身体,开始追问,开始对两性问题产生好奇。这是我们谈论的起点。

  第二,我们希望孩子懂得保护自己。

  当我们越多看到性侵的案例,以及对这样事件的探讨,越是能意识到,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首先是让孩子有认知伤害的能力,让TA知道,某人施加的行为是种伤害,让TA能够描述让自己“不舒服”的感觉和事情本身。

  某种意义上,这是我们谈论的直接目的之一。

  但这背后有更重要的事:关于性的正确态度,从这个龄段就要开始建立了。

  性是正常的,是人的生物属性,是和草木开花、动物求偶一样自然美好的事情。—— 我们不难做出这样的表态,但我们在跟孩子谈性的事情,能做到这一点吗?

  当我们开始面对孩子的提问时,有多少家长直接表现的是自己的大吃一惊、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他——这种已经是城市较高学历家长的态度了,在很多乡村环境,这样的追问可能换来斥责和责打,而同时,后者越发是儿童性侵事件的高危环境。

  而当我们开始跟孩子谈论,告诉孩子一定要保护自己的时候,有多少家长会疾言厉色,“如果有人碰到了你的小屁屁,你一定回来告诉妈妈”——这个时候,你传递给孩子的态度是:性是我们的弱点。

  所以,在低龄段,在性知识之外,家长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孩子“正常”看待性征的态度,和平和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的态度。说实话,读本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是十分肯定的。

  然后在谈论方式上,我看到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说一定要告诉孩子性器官的真实名字,一种是可以用起外号的方式让孩子轻松谈论自己的器官。各有道理,我自己更赞同第二种。

  当孩子更大一点的时候,父母就应该继续传递给孩子正确的性行为态度,这同样很重要。

  3

  性行为这件事,真的要到18岁才开始讨论吗?

  跟认识身体相比,跟孩子谈论性行为,可能才是家长真正头疼的问题。

  如果家长还认为这件事可以通过“18岁的一只安全套”来解决,那真的是太naive了。

  这件事很好笑,很多人不管自己度过多么任性的青春期,等到他做父母之后,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像迪士尼动画片一样长大,然后结婚,过渡到他们的婚姻生活。

  很多父亲会公开说,自己可能接受不了女儿恋爱这件事。这种感觉,就好像在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之间拉开一层不透明的帷幕,父母并不想正视孩子的青春期,或者希望孩子最好没有一个所谓的“青春期”。

  但事实真相却是,性行为低龄化已经是现代家长不得不正视的趋势了。

▲ 截屏来自澎湃新闻网,原标题为《性教育20年:理念之争仍存在,首次性行为低龄化趋势已明显》▲ 截屏来自澎湃新闻网,原标题为《性教育20年:理念之争仍存在,首次性行为低龄化趋势已明显》

  最近我遇到一件事,颇可以改换场景拿出来一说。

  我有个比较close的微信群,群里都是大学时代的密友,不超过10个人,孩子也都处于差不多的年纪,所以我们一般在群里谈教育、谈家庭或其他比较私密的话题。

  有天晚上,我们刚好谈到如何给孩子性教育,然后其中一位发过来两张照片:两个穿校服、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在一个地铁站角落里,第一张是贴面相拥,第二张是女孩子蹲了下去,是一种显然易见的不雅姿态。

  这种画面是很容易让妈妈炸裂的,但炸裂的点真的不一样。我很激动地编写了一行宣言:我觉得以后一定一定要告诉孩子,身体是自己的,不要因为任何自以为是爱情的情绪,软弱屈服,做出让自己受辱的事情。

  就在同一时间,有朋友发上来一行评论:我以后一定要教育儿子,不管怎样都不要找太随便的女孩子。

  然后我为这件事冷静了几分钟,开始认真梳理这件事背后的“道理”。

  第一个道理是,仍然是要正视性行为低龄化这件事。

  当孩子开始对性好奇的时候,“知识”是不难获得的。回想下我们青少年时代或者这些知识的路径:一本班级里传阅的小黄书、一场小范围围观的色情电影、同学之间隐晦的传递。

  我很赞同一句话,“人是有这方面需求的。比如一个人要喝水,你不给他干净的水,他就要先喝脏水。那什么是干净的水?就是公开的。大家都在参与的这样一种讨论,就是干净、开放的,你要是担心,你就加入进来讨论。”这句话是一个私人电台主播讲给成人的,但实际上对孩子同样适用。

  如果“知识”是从渲染了背景的渠道来,一种错的渠道来,那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性抱有错误的态度,才会以错误的方式让它发生。

  所以,第二个道理就是:不仅告诉孩子知识,还要告诉他们正确的态度。

  什么是正确的态度?

  不要再避讳这件事的发生吧!我们常常会在路边看到手挽手的小情侣,我们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我的孩子不会!

  可是有什么理由我们的孩子不会呢?!

  然后,我们开始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必定会发生,那么,你希望这件事发生在地铁站,或是公园这样的公共场合吗?

  有一个场景我一想起来就会觉得感动,却想不起来是来自某部电影还是小说:

  一个女孩准备出去约会,父亲决定在她出去之前,跟她谈谈性。

  如果男孩要求,我到底是否应该跟他发生关系?女孩问。

  父亲想了很久说,你要记住这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你如果真的愿意,并且以后回想起来不会为之后悔,那么你可以去做;

  第二,在你自己身体和内心都觉得舒适的地方做。

  在性行为这件事上,父母与其期待孩子“不做”,不如告诉孩子要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找到“我自己”,最低限度,不在不对的地方或场合去做。

  还是之前说到的,如果你避而不谈,或让孩子觉得性是身体中低等的部分,那么TA很可能更随便地将它交付出去:

  为了青春期爱情,为了交换一段亲密关系;

  因为Peer pressure,为了看齐自己的同性朋友。

  青春期之后,TA可能遇到更多“也许可以交换一下”的诱惑:

  为了物质和金钱;

  为了职场机会;

  为了不孤独;

  为了其他“梦想”……

  诱惑自有各种各样的高级形态,如果身体和性是如此低等的东西,人很难抵挡诱惑拿来交换。

  当然也有可能走到一种反面,性神圣不可侵犯,性的初体验要留到婚姻中,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贞洁的人是从来没有感知过自己身体的需求和反馈的,所以TA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和精神对等的伴侣的,因为TA可能没有充分探索过,自己的精神在哪里。

  这种情况下,性仍然是交换物,它交换来的是:一个婚姻项目。

  所以,性教育的确是关于自我人格建构的一部分。当然它实际上不止于此。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性取向的问题,同样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或者带着同理心看待世界的态度。

  最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结局是“收回”。我希望收回的原因是一些技术问题,我希望收回不是最后的结局,我希望很快会出现一套稍事修改的新版本,重新进入孩子的课堂。

  如果性教育最终真的在我们的课堂里“噤声”,那真的是一件特别特别悲哀的事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性教育性态度孩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