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天: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抑郁

2017年03月13日09:57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抑郁,

  往往不是因为过度悲伤,

  而恰恰是拒绝悲伤。

  《海边的曼切斯特》,这是一部很“丧”的电影。

  影片的男主角Lee是公寓的勤杂工,替公寓的住户们修理水管疏通马桶。他从不微笑,和老板顶撞,在酒吧寻衅打架,住在公司提供的半地下室里,房间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

  “丧”这个字几乎是写在了男主Lee的脸上。

  Lee因为哥哥的突然去世,回到家乡曼彻斯特处理后事,在医院看着死去的哥哥他面无表情,医院、殡仪馆、律师所,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陷入一段回忆。

  过去的他也会笑,也曾有幸福的家庭,一起喝酒打球的老友…。

  然而一个冬日夜晚,本想为孩子燃起壁炉取暖的他,却忘记挂防护网,在他从便利店购物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家淹没在火海之中。

  留给他的是烧成灰烬的房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尸体。

  人在面临巨大伤痛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反应。

  有的人会哭得撕心裂肺,而有的人却哭不出来,因为他已彻底被巨大的悲怆吞没了。

  在警局录完口供之后,警察说他是犯了错,不会因此定罪,但是Lee不能允许自己“无罪”。

  他拔出警察的手枪指向自己试图自杀,虽然最终被警察制服,但此后的Lee把自己活成了“丧”的样子。

  他找了一份又苦又累的勤杂工,也不在乎报酬和他人的眼光;他拒绝接受任何女人对他的示好;他故意醉酒挑衅、打架、挨打…。

  Lee独自离开了曼彻斯特。

  离开,是为了隔离这里的一切情感。

  哥哥的去世,又把他拉回到了这个城市。

  在街上邂逅了前妻,听着前妻现在的生活,看着前妻现在孕育的孩子,Lee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哽咽着不停地摇头,没事的,没关系的。

  他的心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悲伤,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

  整个影片里,大部分的情感都是隐忍而克制的,痛苦悲伤深埋在生活的水面之下。

  为什么那么多的伤痛,却哭不出来?

  因为悲伤太沉重了,难以承受。前妻还可以指责抱怨,还可以哭。Lee除了悲伤,还有自责、内疚、严重的自我攻击。

  所以,Lee故意隔离了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关在了另一个世界,把自己搁在了生命之外。

  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把所有的情绪感受隔离,世界都被关在外面。悲伤、快乐…所有情绪都挡在了外面。

  生命里的一切努力,动因都是因为情感,所有的感受都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生,为了隔离这些感受,LEE断开了和所有人的情感链接。

  电影中有一段,侄子请Lee去和女友的妈妈聊天,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和女友啪啪啪,女友的妈妈尝试着和Lee聊了一会,就忍不住跑去敲女儿的房间门了,因为Lee的冷漠和隔离让她无法忍受。

  所以,Lee离婚,离开这个城市,去做一份不大和人接触的工作,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并把跟他示好的人、想帮助他的人都推开。

  在街上邂逅前妻,短短的对话,Lee却无时无刻的想逃走。

  前妻的温柔,对他是却是痛苦的提醒,因为防御被打开了,悲伤再次涌上心头,内疚、自我攻击再次袭来。

  转头,他只好到酒吧寻衅打架,也许只有在身体遭受疼痛之后,才能缓解内心的煎熬。

  心理学家曾奇峰讲过一个例子。一群学员在讨论案例报告的时候,听到悲惨的事情,大家情绪低落,甚至有人都开始哭了,而其中一个人却放声大笑,让别人都恨不得揍他一顿。

  而督导老师便解释说,大笑的人是因为别人的情感没有进入到他内心里,他把这些情感隔离了。

  为什么需要把自己如此隔离?

  也许是这个案例对他来说,有着相似的悲惨体验,他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所以比别人需要更多的隔离。因为一旦隔离被打破之后,他可能是所有人中哭得最惨的那个人。

  曾奇峰说:一个人的情感不出来,不能和自己的情感保持接触的话,那些情感就会以各种各样变异的形式出来,变异的形式多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症状。

  悲伤、难过、内疚、愤怒…这些情感,几乎是每个遭遇丧失的人都会产生。

  面对生命的丧失,哀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每个人都具有自我疗愈的能力,丧失是痛苦的,哀伤,便是丧失修通的渠道。

  最初我们痛苦的情绪出来的时候,体验它,接受它,让自己充分地悲伤,大多数人都可以从这个过程中走出来。

  哀伤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的哀伤期会短于6个月。

  还有部分人可能会持续地在哀伤中无法走出。如果持续超过6个月,就需要重视了,必要的话可以寻求专业的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通常有四项任务。

  1。接受丧失的事实。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增加失落的现实感。

  2。经验伤痛的情绪。协助当事人去处理已表达或潜在的情感,帮助当事人去表达悲伤,充分的去哀伤。

  3。调整和适应丧失的生活。协助当事人学会如何应对丧失后的改变,及再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4。重建关系。在情感上重新定位和已丧失个体在内心的位置,好好和过去说再见,并走向新的生活。

  很多人在观看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的时候,都会被男主Lee那句“I can’t beat it!”泪目,他给自己定了罪,他把自己关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也许他也曾想过要走出来,也许他也曾想过来触碰现实的世界,但始终未能打破内心的高墙。

  电影最后,Lee依然选择离开曼切斯特,他没有做侄子的监护人。因为侄子不想离开这个地方,这里有他熟悉的朋友和恋人,而Lee也无法留下,因为这里有他心碎的过往。

  分别前,侄子问Lee为什么不能留下来。Lee埋下头,沉默良久,说了那句:“I can’t beat it!”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虽然无法感同身受,却依然能够透过屏幕,共情到男主的无力与沉重,难过到极致,哭也哭不出来的哀伤。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一个人之所以患上抑郁症,往往不是因为过度悲伤,而恰恰是拒绝了悲伤。

  多希望Lee可以放声大哭一场。

  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便成了抑郁。

  作者:吴在天,心乐土心理咨询中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抑郁悲伤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