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我啥事”是很可怕的职场思维

2017年03月14日10:06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前两天在微信群里跟朋友们聊天,其中一位朋友创办的网游公司,今年刚刚得到了一笔天使投资,公司现已估值千万。

  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后,特别谦虚地说,其实主要也是靠运气,机会好而已。

  同在微信群的我们心有戚戚:

  新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赶不上,等到反应过来,全国已经有了1200万个公众号;

  UBER刚刚兴起的时候不知道,等老同学兼职跑下来一年挣了十万,火急火燎地注册完,发现自己在的城市出台了禁止网约车的相关法规;

  就连股市大热的时候,出于观望态度犹豫了很久,终于到了狠狠心下水的时候,正巧赶上一波大跌。

  抛开个人能力、家庭背景、性格素质等等因素,觉知变化,同时在变化中发现且抓住机会,搭上时代的顺风车,比努力本身更加重要。

  社会环境正发生巨变,向公众开放的机会看似越来越多,但顶尖的资源被少数眼尖手快的人把持。

  等到自己反应到机会的来临,它就已经与你失之交臂。

  如何发现机会,如何把握机会,如何将自己的能力发展和机遇本身融合,是每个不甘于现状却又不知该如何努力的我们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1

  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

  接受新鲜事物

  我实习的时候,公司曾经请了一位培训师,开了一系列有关市场分析和客户沟通的课程。

  那时候,公司的结构还是项目部和市场部各自独立,前期的分析和后期的沟通都是市场部门的工作,而项目部只需要根据市场人员拿到的意见做出结果。

  我所在的项目部,去听课的人寥寥无几。

  大家都说做好手头的事儿就行了,这培训是给市场部的,跟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年,公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进行了改组,取消了项目部和市场部,将两个部门的人打散分成独立的项目小组,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到后期的客户跟踪,都由负责该项目的组员全权负责。

  很多人这时才傻了眼,对市场工作一片空白,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过来。

  等自己缓过神来,才发现同起点的人因为反应迅速,已经做出了不菲的业绩。

  “反正又跟我没关系”,其实是个很可怕的思维模式。

  一些信息现在跟你没关系,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需要这部分的知识,它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也不意味着就没有丝毫的联系。

  用“是否有直接关系”竖起一堵过滤墙,会让我们错失很多可能有用的信息。

  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是“认知的吝啬鬼”,在日复一日重复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我们会本能地用“经验联系”来过滤过多的信息干扰。

  用逐渐丧失敏感性,来换取惯性的效率,心智模式越来越固定,也对新鲜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不感兴趣。

  定期检测自己的“信息入口”是否还畅通,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

  虽然会受到一些冲击,但有助于保持我们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

  个人努力无法决定一切。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向前,还是事倍功半地逆潮流而行,会直接影响到你将来能走多远。

  2

  占据信息上游

  力克信息不对称

  说到保持信息入口开放,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在这个碎片化信息已经让人产生焦虑的时代,在线订阅的文章走马观花都看不完,还能开放到什么程度?

  信息爆炸及其衍生的知识焦虑,的确是现代人面临的又一大问题。

  在开放信息入口的同时注重信息筛选和分析,是这一矛盾的平衡支点。

  试着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我每天得到的信息是从哪里来?朋友圈、微博、头条新闻客户端?还是专业的网站,企业分析或是业内人士的经验交流?

  我是如何对待这些信息的,是看过一遍转眼就忘?是囤积成瘾却从不回顾,还是进行横纵向分析之后纳为己有?

  在这个势不可挡的电子化趋势中,很多的信息不对称其实并不是由于资源垄断,而是由于我们自己对信息的把控不够有效。

  当你看到新榜连续报道了几个“月入十万”的自媒体之后才开公号,等你看到多个城市禁止网约车之后才去下载客户端……

  新闻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它不可能与事件同时发生,而是往往在事件发生,甚至是被发酵之后才能变成新闻。

  那些天天捧着新闻app不断刷新的人,其实早已错过了行动的最佳时机。

  翻墙是有用的,英语阅读能力亦是。

  有门槛地去筛选获取信息的平台,比如上市公司的公告、专业网站、公版电子资源、学术期刊;

  或者是订阅一些可以帮助你解读趋势的文献,比如李翔商业内参、卓老板聊科技等等,节省下自己宝贵的认知能力,将它用到最关键的地方。

  不要满足于知道信息,而是要想办法将所得的信息之间相互联系起来,时常做一些头脑风暴的游戏锻炼自己。

  比如“某快递公司的倒闭会不会带来B2C经营模式的第二个春天”,强迫信息倒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

  小步快跑

  试错迭代

  《腾讯传》中,吴晓波将腾讯的发展模式定义为“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不仅仅对于企业,个人发展模式也可以以此作为借鉴。

  我们对“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耳熟能详,但如何平衡行动的“度”,则是困扰很多人的一大问题。

  股市看上去不错,该不该把全部身家投进去?万一赔的血本无归怎么办?

  新媒体红利正旺,该不该辞职去组建自己的小团队专心运营?万一虚假的红利消失,落得两头没着落怎么办?

  在这样类似的犹豫不决中,我们不断与机会失之交臂。

  我们应该在大多数的时间、精力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风险的周密战略,维持并改善自己既定的选择。

  同时,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精力,接纳突发的应急策略,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不断调整自己的应对模式,以万变应万变。

  别让自己徘徊在0和10的两个极端。快速开始,用1来试水,逐渐过渡成长,不断加强自己对抗风险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从来不缺少机会。

  但每一个机会的半衰期都很短,培养自己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能事半功倍。

  你还在直着脖子等待人生的顺风车吗?

  它已经来了,赶紧上车!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陶瓷兔子,初心客厅专栏作者,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职场思维能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