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理有3个境界你在哪一层?

2017年05月19日17:23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最近压力好大”、“压力山大”、“帮我减减压吧”------聊着聊着,就会聊到压力的话题上面去,无论是同事、友人之间平时的聊天,还是各类访谈的节目,“压力”似乎都是一个避不开的高频词。因为压力而头疼、拉肚子、失眠、抑郁乃至自杀的现象也越来越司空见惯了。因此,近年来与压力咨询、压力培训相关的业务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其目的似乎都是奔着“减压”而去。

  但是,压力就一定有害吗?压力就一定要减吗?一味地去减压,压力真的就能减掉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答案其实都是“不一定”。

  许多人把“减压”当成“压力管理”,甚至一些从事压力管理培训的培训师也将两者等同对待,以致误导了更多的人。因此,我在十年前的一篇短文中,曾首次提出“压力管理的三种境界”的观点。十年过去了,社会上的压力似乎是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普遍,而人们应对压力的想法与方法却依然存在与十年前一样的误区,因此,我在此将压力管理三境界的观点稍作扩充,在与大家分享的同时,期望对大家在面对压力时有一点启发和帮助。

(压力管理的3个境界:熊汉忠,2006)(压力管理的3个境界:熊汉忠,2006)

  压力管理的第一个境界:减压

  “减压”是压力管理的第一个境界,也是最低的境界。为什么呢?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员工,你不会让你的老板将你的工资或者奖金“减”掉吧?相反,我常常听到员工嫌工资太低、奖金太少而要求加薪、闹矛盾甚至跳槽的,因为作为员工,工资和奖金对你而言是重要的,是好的东西,你当然不会去要求“减”;如果你是一名学生,你也不会让老师将你的成绩也“减一点”吧?相反,我自己就好几次遇到要求加分的学生,因为作为学生,成绩对你而言自然也是重要的、是好的东西。可为什么有的人一提到“压力”就只想到“减(压)”呢?因为你觉得压力是不好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你才会一味地要“减压”。而减压的终极目的就是消灭压力,这里隐藏着一个关于压力管理的最普遍的误区,那就是认为“没有压力才是最好的”。仔细一想,你自然会觉得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但现实层面上,有这种想法的人真的不在少数。实际上,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完全没有压力,那就是死人。

  因此,如果一提到压力一味地只想到减压的话,其对应的心态是相对消极的。那些状态不好、抗压能力差、性格消极的人,往往容易处于这个最低的境界。

  压力管理的第二个境界:分压

  就是把压力区分为好的压力与坏的压力,分别对待:对好的压力,趋之若鹜;对不好的压力,避之唯恐不及。

  人总想往高处走,很正常;生意是赚了,但还想赚得更多;官是不小了,但还觉得不够大;先进、职称都有指标限制,可是大家都想去争------,明明知道这样做的结果都会付出更多、承担更大的压力,但大多数人都会主动去做,因为这类压力我们通常会视之为积极压力,或者说好的压力,因而本能上会采取趋近的态度。

  没有人天生就喜欢被人批评,也没有人本能地喜欢干重活与累活,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也不会期望失败999次,也很少会有银行工作人员主动将自己的揽存任务由100万加到1000万,更不会有人期望发生地震、亲人故去------,因为这一系列的事件都会带来相应的消极体验,因此,我们也通常会将这些压力视为消极压力,本能地采取回避的态度。

  大多数人在常态下都会处于第二个境界。

  压力管理的第三个境界:化压

  我们可以不喜欢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不好的压力,但一旦遇到它们,或者说如果某些负向事件、甚至灾难事件已成事实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有的人依旧只会回避、拒绝接受现实,遇到一件小挫折会变成大灾难、遇到一件不幸的事一辈子都走不出来,这样的话,这些压力事件所带来的压力就会始终存在。而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化压:挖掘消极事件背后的积极意义,就像把压力变成动力一样。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成长都离不开所谓的消极事件,甚至可以说我们从消极事件(坏事)中得到的心理营养——包括抗压能力——会远远多于从积极事件(好事)中得到的,人生体验越丰富的人这种感觉会越深刻。即便是遇到亲人故去这样悲痛的事件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具有化压境界的人会因此而更加珍惜生命与亲情,而不是只会悲痛,尤其是不会一辈子总陷于悲痛的泥潭中而无法自拔。

  因此,化压才是压力管理的最高境界。具有高情商、高乐商的人,通常容易达到这个境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减压压力管理压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