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2017年05月27日11:00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温柔学姐:请远离那些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勤奋的人。

  《奇葩说》第 14 期的辩题是 “生活中的暴击值得感激吗?” 邱晨站在正方的立场说了这样一些话:

  恰恰是因为生活的暴击、失败,让我们一无所获、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必须用感谢来欺骗自己,必须用感谢赋予它哪怕一点点牵强的意义。

  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我们会放弃深入思考,选择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原因。而后,蔡康永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生活是残忍的,当人类想要赋予它意义时,只好自欺欺人。

  确实,生活从来都是不讲理的,暴击更是不谈逻辑,但是我们真的要因为生活没有温柔相待,就选择欺骗自己吗?继续阅读之前,我希望你能先想想这个问题:你是真的想把事情搞定?还是只想沉迷于自欺欺人的幻觉?

  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大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去做任何事。

  动脑筋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词,思考本身也不是一件难事。可是不知为什么,就是有人不愿意遇事儿想一想。

  当你开始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我们从未注意过的 bug,比方说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别人。

  举个例子吧:生活中,“地域黑” 是很常见的现象。当我们刷微博、看新闻的时候,如果某个新闻只是单纯描述一件猎奇的事儿,阅读量可能一般般。但如果在标题前加入 “XX 人” 这样的字样,文章的阅读量和评论数就会暴涨。原因很简单,因为只要涉及到具体的省份,就一定会有人留言说 XX 的人如何如何不好,也一定会有人接上来开撕 “XX 人怎么了?你们 XX 人才如何如何。”最后,一条新闻就演变成几路人马的大混战。只不过,阅读量和评论数都上去了,媒体很开心。

  可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一个人做的事儿,与身处的群体真的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吗?如果没有,为什么我们会把某个具体的人跟 TA 所在的群体等同起来呢?

  提升认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为了把世界看得更清楚,我们终此一生都在不停地理清、修正、摒弃一些概念。

  如果懒于思考,任由杂七杂八的概念充斥大脑,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混乱。

  比如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人每天都在看书,但是看完之后,你问 TA 书里说了什么?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TA 却一句也答不上来。

  甚至于,读到后面的时候,早就忘了前面在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这时候,读书已经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表演,是一个为了宅在家里、埋进沙发的借口。因为只要说服自己,就可以心安理得。

  简言之,就是自我行为合理化,用毫无逻辑的道理让自己产生 “我这么做很合理” 的错觉。

  背后的原理其实也很简单,是因为潜意识里我们都认为自己是 “好人”。于是,当行为与认知出现偏差时,即便明知自己错了,也要给错误找个合理的解释。这时候找到的原因,往往也不是真正的原因。

  虽然听起来有些荒唐,但真相确实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称作 “心理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指的是:

  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简单说,就是当行为与认知互相矛盾时,为了减轻焦虑和伤害,硬造出一个理由让自身行为 “合理化”,说白了就是自己骗自己。这种 “合理化” 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心理,分别是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和推诿心理。比方说:

  买不起的衣服都很丑、有钱人都过得不幸福;否极泰来和因祸得福;考试失败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比赛赢不了是因为裁判吹黑哨。

  不可否认,自我行为合理化在生活中确实能帮我们缓解负面情绪,减轻负罪感。但是如果不能从中反思、吸取教训,就只会原地踏步,很难获得真正的成长。

  查理·芒格有句很著名的话:“对于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满世界都是钉子。”

  工作中,当你把自身的工作习惯合理化,就很容易陷入当前的工作循环中。在新工具出现时,会本能地排斥、抵触,工作效率也很难得到提升。我们常常会觉得一件事儿非常难,但是开始动手之后,又会惊奇地发现:“噢!原来事情这么简单!”

  关于有效地深入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答案。我这里有三个小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1。 思考是自己的事

  谈论独立思考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到思考是属于自己的事。而且从长期来看,独立思考不仅不会累,反而会让你更轻松、更节省时间。

  打个比方,同样是工作三年,你是会选择三年的工作经验还是把同一个经验用三年?

  前者接到工作后的第一反应是思考,理清楚工作的核心、本质,以及如何高效完成。而后者则可能连分配到的基本任务都完不成。时间越长,双方的差距就越大,最终成长为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2。 理清概念很重要

  对于脑袋混乱的人来说,TA 的世界往往是粗糙的,很难透过事物的表象观察到本质。

  有的人分不清 “领导” 和 “管理”,于是事业遇到了问题;有的人分不清 “上学” 和 “学习”,于是成长碰到了瓶颈。

  甚至于,经常有人号召大家学习 “时间管理”,可是事实上,我们能够管理的根本不是时间,而是自己。因为在我们谈论时间的时候,时间已经在悄然流逝了。

  对概念的把握越准确,对事物的认知就越清楚,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

  3。 接受不确定性

  确定和稳妥会带来安全感,所以我们很难接受不确定的东西。甚至于,在遇到未知事物的时候,我们会生出恐惧、害怕,进而编造出一些 “看似合理” 的解释,安抚由于不确定而焦虑的内心。

  然而,不确定在生活中实属常态,于是这些看似合理的解释,就成了“逃避不确定”的借口。

  事实上,这些解释不但不会让我们过得更好,还会阻碍前进的脚步。

  我们都知道拖延症不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如果能在拖延开始时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拖延就成了 “顺理成章” 的事儿。

  我们都希望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但未知和不确定会永远存在。

  这个世界很奇妙,一方面我们都在追求简单,另一方面却又对简单的道理视而不见。

  比如学习是痛苦的。有句古话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会 “痛”,所以记忆才更深刻,教会我们 “遇到蛇要跑” 的生存经验,避免下次再被蛇咬。深度思考太难、太痛苦,单纯的行动则简单得多,于是很多人就用勤奋的表象来欺骗自己、逃避问题,我认为这才是“ 表演式勤奋” 产生的根本原因。

  大多数人不是不聪明,不是不学习,只是懒得想。

  在电影《黑客帝国》里,主角 Neo 面前有两颗药丸,红色意味着真实,蓝色则意味着虚幻。Neo 选择了红色,直面真实的人生,你呢?

  校订:吴巍、姚色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思考心理合理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