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閺夊じ绨抽柛妤嬫嫹

为什么用生病求关注 很可能会让你真的生病?

2018年07月09日10:17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了“反馈论”这样一种动态的思想。

  在评论区里,一位姑娘提到:反馈论的精髓在于以果为因。她这么做是因为她想这么做。原因不重要,目的才重要。她维持现状是因为她在现状中得到了好处。

  这恰好是我今天想谈的“目的论”。但是其中有一点我需要进行修改:她这么做可能不是主观意识上想去这么做,但这么做确实得到了好处。

  在岸见一郎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哲人提出了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常年不出门的人由于不想出门,所以制造出一系列不安与恐惧的情绪来达成不出门的目的,从而保护自己不受外界伤害。

  较之于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于过去的创伤经历,目的论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未来的结果。

  我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男士在外工作,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于是他就给父母买了很多高档的电子产品,回家时男士手把手地教授父母怎么去操作,父母也玩得挺开心的。

  可是当他离开了这个家,父母好像变得不怎么想接触这些东西,每次打电话,尽管他希望父母多去学习一些东西,可是父母都是一带而过。他十分纳闷,为什么父母前后的态度差距这么大?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父母之所以内心不想接触这些东西,是因为他们渴望用这种方式和孩子发生互动,每当孩子告诉他们多去使用这些电子产品时,他们才能感受到孩子为数不多的关怀。而一旦父母真的“学会”了之后,这样的关心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父母并不是有意地不去接触这些东西,而是父母在进行行为的试探时,恰好得到了孩子的反馈,满足了他们的内心需要,所以这样一种行为方式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种“弱者需要被照顾”的思想。于是一句“我生病了”就能给我们争取很多特权。殊不知,这样一种“鼓励生病”的思想会让很多人真的生病。

  在许多功能失调的家庭里,孩子会隔三差五地生病,而生病恰好可以吸引父母的注意,暂时缓和家庭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家庭的稳定。在这里,我并不倾向于认为孩子的生病完全是由这样一种结果所引起的,因为生病不单纯包含心理因素,还有一系列生理因素。

  但是孩子的“疾病行为”确确实实和家庭的问题脱不了干系。有的时候,为了某种目的,我们确实可以忍受自己生病。

  更有甚者,即使内心痛苦不堪,也会维持一种行为模式。

  知乎上有一位女士提问:我的男友抽烟喝酒,平时不务正业,经常玩游戏到深夜,从来不跟我谈未来,有时候还打我,我觉得他一点都不爱我,我们交往有一段时间了,我到底要不要离开他?

  你看,当评论区里的人开始顺着这位女士的逻辑思考时,便不自觉地站在了女生一边。因为此刻男方已经被贬得一文不值。得到了评论区里那么多人的反馈与支持,她内心深处的被认可与支持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

  而一个需要被认可与支持的人,往往内心要掩饰得很强大。在和她男朋友相处时,她更容易成为圣母去包容对方,这是整个系统鼓励她去做的。虽然内心有煎熬,有痛苦,但是你听,别人仿佛都在说:你比他好,还跟他在一起,你这个人真不错。

  初看目的论,似乎给人一种诡谲的印象。它好像是在质疑每个人的行为动机,但是如果把行为只是归因于特质,那我们永远都无法进步。相反,看到自己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看清令自己痛苦的事情是如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当初做的选择,并且重新决定自己的选择。

  就像法国的存在主义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说的,每个人一生下来也只是“存在”,而决定我们“本质”的就是一次次选择。

  最后让我们看看哲人是如何用目的论给别人解决问题的。

  一位女学生曾告诉哲人自己患有“脸红恐惧症”,只要一见人就会脸红,她十分渴望摆脱这个毛病。

  哲人的回答很简单,他说道:这个病很好治,但我不会给你治。因为你是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以及不顺利的人生。你还用“这都是因为脸红恐惧症才交不到朋友”这类说辞来安慰自己呢。

  之后,哲人所能做的就是鼓励这位女同学努力接纳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要让她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一旦有所突破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时候,我们用病症的概念标榜自己,这似乎就不再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了。而一旦认为这不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那这个问题就真的没法解决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父母恐惧症区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