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指望“已婚已育”拯救就业歧视
各大高校的就业季已经过半,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女生就业的形势更是“难上加难”。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所高校发现,女大学生求职时被问“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几成必问环节之一。很多学生发现在简历中注明“已婚已育”的女生就业成功率更高。(12月6日《成都商报》)
“已婚已育”成为职场砝码,最近也是热议的话题。但正如记者的调查,已婚已育到底能成为多大砝码真的不好说,一个简单的道理,性别歧视并非简单的生育歧视,而二胎之下,已婚已育必然会让用人单位追问,二胎的生育权。
中国青年报曾对“读书期间该不该生子”进行过调查,38.1%的受访者认为,在读硕士、博士期间生孩子“是明智的选择,生子就业两不耽误”;22.7%的人觉得,在读书期间生育会耽误学业;39.2%的人表示“不好说”。总的来说,如果大学时期,学生各类保险得不到保障,学校不建立起健全的应对机制,教育质量和生育质量就很难保证。
其实,不管是常识来说,还是借鉴国外的经验,靠大学时候来完成结婚生育是不可能的,试想,当一个专业和班级有一半的人采取“已婚已育”来应对就业难时,那么,高校的教学自然就难以完成,而在市场上,“已婚已育”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更重要的原因是,让女生在大学时间,既学习、又结婚带娃,也太不人道了,根本就是一种对女性的“剥削”。
在笔者看来,如今市场上热炒“已婚已育”与“未婚未育”根本就是一个陷阱,更是一种病。明显是在转移视角,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吸睛行为,缺乏专业性。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已婚已育并不普及下通过个别没有基数的调查就说明问题,根本都是一种标题党。而这种炒作背后,是对女性就业权的深层次问题的忽视。
近日,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南京大学[微博]举办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类人才招聘大会。有求职者告诉记者,50多个人的应届研究生班,截至目前,20个女生中竟无一人拿到offer。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今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也同样显示,在使用同样简历的情况下,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可以说,如今谈已婚已育和未婚未育根本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还在于消除就业歧视。
在一个健全的社会,结婚生育权是个人隐私,企业根本就无权过问,否则就涉嫌侵犯隐私和就业歧视。而我国之所以盛行,很大原因就在于企业的行为是利益最大化,而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和个人的保险负重过大,占个人工资的四成多。而我国的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末端,利润微薄。由此来说,只有国家承担更大的保险比例,以及出台相关税收减免政策或其他支持性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女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的来说,不能指望“已婚已育”来拯救就业歧视,更何况,当结婚生育有了更多的目的性时,自然会导致更多的婚姻问题。金陵晚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