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教授不愿意招收中国学生?

2015年10月08日10:37   教育专栏  作者:外滩教育  

  (文/张海霞 编辑/吴妍娇)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微博]生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或许是一个多年来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事实上,许多通过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进入外国理想学府深造的留学生们或许并没有很好地物尽其用,而他们的外国教授们、同学们也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他们。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下文是一封北大教授写给留学生和准留学生们的信,信中犀利地点破了中国留学生给老外留下的真实印象,还有留学在外的“葵花宝典”,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答案。

  亲爱的同学们:

  我在美国很有幸认识了很多美国教授,随着交往的深入,大家聊的话题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关于大陆来的留学生的问题,开始他们总是对我说些客套话,我还感觉挺舒服的,后来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告诉我其实他们很不愿意招大陆的学生。

  我愕然!为什么?我们这么聪明、这么能干、这么踏实能吃苦,为什么不招?

  他说:“实际完全不是这样的,大陆来的学生,聪明确实很聪明,可是踏实能干就另当别论了,合作精神更是差(越来自名校越差),而且喜欢跳槽,总是不停地换地方,没有公德意识和公德心,来了一个这样的就够了,下次谁还敢再要呀?更何况教授之间也交流,如国有几个人的GROUP里都出现了这样的大陆学生,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耸人听闻!这怎么可能?!谦虚谨慎、踏实诚信、吃苦耐劳、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怎么在外国的留学生全变了?!诧异归诧异,仔细看看想想,我们中的很多人现在确实是这样了!我们自己周围的学生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

  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什么都不能干,还一直在抱怨的人不是很多吗?只不过我们一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娇惯、早已习惯了而已!还总检讨自己给孩子创造的环境不够好,把孩子耽误了,但回头想想,是这样吗?

  你们不收拾办公室、不注意环境卫生,还给你们找借口:都是小孩子嘛,在家里都是父母干!其实想想你们都20几岁了,早该什么都自己干了!

  很多人科研工作不做,只关心考试,到最后要毕业,要推荐信,哪个老师好意思拒绝你们、说真话?所以很多推荐信都是一样的,其实真是把你们惯坏了!

  以前是大家都太谦虚了,只会干活不会表现,老师不停地鼓励大家去表现自己,现在的问题是你们年轻一代都很善于表现自己了,也很自信,可是忘了踏踏实实地干活,什么时候都是“行胜于言”,你能干是要证明给别人看的,自己说一千遍“我是天才”都没有用,只有一个做出了实际贡献的人、哪怕他是庸才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自信固然好,可是自信的同时要知道尊重别人,向别人学习,与别人合作。现在的科学研究都是需要协作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在美国尤其明显,大学教授之间的合作和协作非常多,一个大的项目经常是跨学校和跨国界的合作,所以teamwork能力是一个科研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是你们这些自命不凡的年轻人,经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根本不知道怎么与人合作,越是名校出身越是差劲!因为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你们得到的表扬和赞美太多了,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和谐社会!

  亲爱的同学们,我知道你们个个都很优秀,都很出色,而且对自己都很有要求,期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不平凡的人,要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士必须具备的几个标准条件:

  诚信: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是一个被社会信任的人;

  踏实:没有一个人的成果不是辛辛苦苦研究得到的,除非剽窃;

  协作: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人,他绝对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公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爱护环境、尊老爱幼,是一个正常人的起码品德。

  同学们,胸怀大志,就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国家日益强盛的今天,Never lose faith, we're really proud of our Chinese!!!

  ▲ 留学宝典之一:不要再“自带午餐、扎堆吃饭”!

  上周五接待一位美国来的教授,很自然聊起来学生的事情,说到中国留学生的许多事情,其中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自带午餐、扎堆吃饭”。

  可以说在每个学校和单位都司空见惯,可以说70-80%左右的留学生都有这个经历,可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事却整整影响了我们一批留学生的进步!

  自带午餐的弊端很多,罗列几个:

  1、减少了和其他国家/本土学生和老师的接触机会,丧失了了解国外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机会(因为午餐是国外同学和同事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机会),也减少了融入这个社会的可能,也失去了留学的一个重要意义(除了学习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异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

  2、形成中国人的小圈子,当然有互相帮助的好处,可是更多的是孤立了自己,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人在国外却如同在国内,可是更多的时候中国人自己之间的劣根性互相传染;

  3、语言进步慢,很多同学出去几年了还没有过语言关,跟这个中国人的小圈子很有关系,甚至电脑都还在用中文操作系统!感觉你们还是生活在中国!

  我亲身经历的经验说明,越是勇于闯荡出去、走出中国人小圈子的同学,语言进步越快、文化融合越默契,最后获得的机会越多越成功,越是局限在中国人小圈子里的,酸葡萄的心态就越来越重,最后就越不成功。不信大家可以悄悄地比较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朋友,是不是这样?

  所以,留学生朋友们,既然选择了出国留学,就要用于抛开中国人的小圈子,让自己更多更快地融入所在的外部环境,结交朋友、了解文化、传播文化,越是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异国文明,越能够获得更过的知识、机会和尊重!

  从自身做起,第一件就是:改掉自带午餐的习惯,勇敢地走出去和国外的朋友们交流起来,你就会发现你真的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外面的风景远远比“小圈子里”精彩灿烂!

  ▲ 留学宝典二:坚守诚信,不耍小聪明!

  在留学生中,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够诚信和爱耍小聪明,可能很多人不认为是这样,举个例子:

  每年都有留学生意外死亡的,然后号召大家捐款,很常用的一个词是:这个留学生没有上保险!

  这就是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人都要上保险,这是基本原则,可是我们的留学生为什么没有?很多去探亲的家长[微博]更是没有,甚至是黑户。

  这个问题要问我们自己,因为牵涉到诚信!

  还有一个本人亲历的例子,就是停车位,每个学校都要收费,学生便宜,老师贵,很多学生为了省停车费,经常要耍小聪明,很多人相互转让停车位。

  我在的学校冬天雪很大,没有车位不行,我去的时间短,原则上申请不到车位,很多人劝我采取私下交易的手段,可是我坚持反映实际情况给车位管理办公室的人写信,告诉她们我有足够的理由申请一个车位,结果当天下午他们就专门上门来慰问我,并且尽快给我解决了一个车位!

  我每次把这个事情讲给我们的留学生听,在国外,一定要诚信,走合理的渠道反映你的问题,不要耍小聪明,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都是小聪明造成的!

  当然还有车辆的保险问题,很多人买的旧车在保险上做手脚,最后很多保险公司都不认可在中国人开的修理厂修车,这就是一个很坏的影响!

  最后我走的时候卖车,也是很经典的一个诚信故事:

  我当时在美国买的车较新也比较贵(德系的甲壳虫),不是很容易卖出去,随意就在报纸上登了广告,周末就在家里接待来看车的人,基本都是甲壳虫的粉丝来看,第一天下午来了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Peter,开着一辆很破旧的老车,我很诧异,老人家怎么会对一辆“红色的甲壳虫”感兴趣,他围着车看了很久,又开了一圈,然后跟我说:

  “我是代我老伴来看的,她腿脚不方便,你能跟我一起开过去给她看看吗?”

  我说:“您开回家给老人家看看吧,我不跟过去了。”

  他说:“那你放心吗?我把我的车钥匙留给你吧,我回来你再还给我钥匙。”

  我笑了:“不用啦,你放心开走吧!咱们两个的价值都远远超过这辆车。”

  就这样,Peter老先生开着车回去给老伴看车去了。等他回来,也没说买,也没说不买,事情原本就这样结束了。过了一周,我接到老先生的电话:

  “Alice,你的车卖出去了吗?我看报纸上的广告还在呢。”

  我说:“没有,看的人挺多的,可是真的要买的还没有。”

  “那我买了吧,知道你着急回国,不要再为卖车操心了。”

  “真的?可您并不需要啊……”

  随后我们聊了起来,原来老先生他们夫妻两个结婚60年了,一共养育了10个孩子,老伴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辆红色的甲壳虫,尽管现在已经不能开了,可是这是老先生对老伴的承诺:一定要开上红色的甲壳虫!

  原来如此!于是双方就签了卖车的协议,办理过户手续,都办利索了,Peter对我说:

  “Alice,车你继续开着吧,到走的时候再给我就行,我先把钱给你,你马上要回国,需要用钱的地方多。”

  “这怎么好呢?您怎么这么信任我?!”我莫名惊诧。

  “你记不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你对我说的话?咱们两个的价值都远远超过这辆车。你的诚信远远超过这辆车,你就放心开吧!”

  就这样,我开着这辆车直到最后一天去机场前,那时候当时Peter夫妇出去度假了,按照约定我把车开到他家附近的一家修车店,那个老板收了车,又开着一辆大车把我和我们全家还有行李一起送到机场:“这是Peter交代的,一定要把你们全家送到机场!”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现在想起来还非常感动,诚信是社会的基础,西方社会的法律系统更是依次为基础的无罪推定而不是我们的有罪推定。

  所以,留学的时候我们要入乡随俗,坚持诚信,坚持合理合法的手段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做人做事都要以“相信别人、相信自己”为基础,不要耍小聪明,免得聪明反被聪明误!

  ▲ 留学宝典之三:不作实验室的机器人

  其实这个和第一篇里说的留学的目的有关,就是在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之外,我们要积极去了解国外的文化,并传播自己的文化,所以,不能只作实验室里的机器人。

  这种现象在理工科的留学生里比较多,很多同学很少出去参加其他交流活动,生活的圈子和范围太窄,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实验室、住处和超市,这样就很少有了解别人的机会,也很少有给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特别是西方人,很注重生活的质量和情趣,很多这样的学生就造成了“实验室机器人”的印象,即除了在实验室干活以外你什么也不会也不知道。

  我就在瑞士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当然是说他们实验室的日本留学生的,除了实验室他几乎什么活动也不参加,一天16个小时以上、每周7天都在实验室,在钦佩你刻苦用功的同时也在问一个问题:一生难道只有工作吗?是不是也要有一些爱好和业余生活?

  所以,不作实验室的机器人,在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在该休息和娱乐的时候也要学会放松自己,这样才是正常和健全的生活,也给对方展示以下东方的文明:我们的美食、幽默、多彩的文化等等,让他们感觉到东方文化的魅力,这也是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文章原载于科学网张海霞博客,作者为北京大学[微博]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美国 美国留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