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在英国不受欢迎?

2016年10月20日14:24   教育专栏  作者:外滩教育  

  看点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各种纠葛,本质上是一种现实和理想的博弈。《卫报》上这篇博文所论述的现实,与中国教育的矛盾处境极为相似。作者本·莫斯认为批判性思维固然好,也是未来世界发展变化的需要,但是只要摆脱不了升学压力、无法与申请大学的成绩直接挂钩,一切都只是空谈!

  翻译 | Lovell Lan    编辑 | 马用雷

  近来,外滩君关注批判性思维在国外的发展,被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所吸引。原因有二:

  一是,相对而言,国内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多是来自美、加为代表的北美教育的声音,很少听到来自英国的声音;

  二是,与北美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传统和体系架构与其差异较大,反倒与英国教育[微博]传统更亲近,都比较重视学科教育和学生的学术成就,因此学生在“应试”部分所承受的压力也是相当的。英国能成为第一个引进中国数学教学方法的西方国家,并非偶然。

1

  这篇发表在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教师网络平台上的博文,名为《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在英国“学校不爱、学生不理”?》(“Why critical thinking is overlooked by schools and shunned by students”)。其实,文章一开篇,作者本·莫斯(Ben Morse)就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as long as universities fail to recognise achievements in critical thinking with UCAS points, the subject will continue to be ignored at secondary level

  只要大学录取不将学生在批判性思维上所取得的成就与UCAS的成绩直接挂钩,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学科就将一直被中学所忽视。

  UCAS,全称“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 是英国全国大学的统一学生申请机构,是在英国读A-level或者预科的学生报考英国大学的系统。所以一个学生在UCAS系统上的分数(points)就相当于中国学生的高考[微博]分数。

  这样仔细一想,上面这句话不无道理,毕竟中国高考和高中教育的改革也曾一直遭遇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评价方法改进的滑铁卢。

  文章中提到另一位作者Jon Taylor(乔恩·泰勒)早先写的一篇博文,他对苏格拉底教学法大为赞赏,并号召在学校教学中推广应用。然而,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大多集中指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学校学科教育尚且缺乏一套合理评价学生理性思维能力(rational thought)发展的形式和手段,如果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学科技能来看待的话,至少在绝大多数学科框架内还没有好的办法去评估学生的这种能力。

  But the truth is, critical think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the Socratic method have been around for donkey's years. Why then are they not used and recognised?

  另一方面的事实是,借助苏格拉底教学法演化而来的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理论,已经在西方教学传统中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可为何至今仍无法为其“正名”?

  我们拿这个问题去问任何一位开明的老师,他们通常总少不了要引用这样一句话:“等到我们的学生成年之后,他们所从事的绝大多数工作,其实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呢!”

  而这句话也常常说明了一个问题,正是因为未来极具不确定性,老师应该尽量采取一些前卫先进的教学法。

  然而,现实却是很残酷的,一旦学生其他成绩受到了影响,没有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考不上好的大学,一切就又成为空谈,最后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回归“正途”——好好考试。

  这样一说,批判性思维在学校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就一目了然了。在过去的20多年里,这个教育问题就像是一只在教室里不断变大的大象,竟然能够被视而不见,奇哉!怪哉!

  作者认为:“其实,学校教育就是一门生意,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是如此。”

  当学校面临着要在“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与“注重排名这一底线”之间做权衡时,您觉得学校会作何抉择?

  即便整个国家层面更看重前者,但是难保地方不屈从于后者。毕竟,平均分在A plus 和C之间还是差很多的,这直接关乎学校是否能够有拿得出手的宣传册,有漂亮的数据印在上面,从而更好地吸引父母和他们可爱的孩子们,以及随着而来的学童津贴(pupil premium)。

  可见,很多教育问题在全球各地都是类似的。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在英国的中小学[微博]校存在多年。最初之所以引入到学校学科教学之中,是希望让学生习得一些具体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像过去那些看似伟大光明,实际上空而无当的东西。

  随着世界的加速发展变化,就越来越要求人们具备理性论证的能力,以及如何将新的讯息整合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合乎逻辑的观点。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理应成为学校教育尤为看重的学科,教师也应更加关注才是。

  Yes, in theory, but here's the thing. Universities hate critical thinking。

  可这只是理论上说说而已,现实的真相是——大学讨厌批判性思维!绝大多数的UCAS并不为批判性思维提供评估的参考成绩。

  对此,英国的达勒姆法学院(Durham Law School)给出了一个奇妙的模糊说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已有的考试成绩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即可”,而剑桥和牛津则说:“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在应用的过程中很好地展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但同时他们也不提供对相应考试的认证。

  很显然,外滩君也看到了,英国的“好大学们”这么一宣称,其实是回避了关键问题:即如何处理“好的教育”(good education)和应试升学压力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顶层大学的升学问题没有对接好,直接导致了中学教育在对待批判性思维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因为,如果一个学校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合格率和高等教育的升学率,至少目前是这样的,那么学校怎么可能还会投入更多的师资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这么做岂不是吃力不讨好?

  Motivated students question what the point is to the subject, and while I would love to explain to them its long term importance, at 17, with a stack of English essays and biology research to write up, all of which has a concrete pay-off in a year's time, even they struggle to see the benefits. Unmotivated students shrug and carry on regardless. After all, it's not like it matters if you fail, right?

  好学生常会质疑学习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尽管老师会说,从长远来看,批判性思维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个需要完成一摞摞英语论文和生物研究报告的17岁孩子来说,很难把目光放长远。至于那些资质平平的学生,就更无所谓了,毕竟这门课过不过都没什么大不了。

  最后,作者说,“追求好的教育,自然还有其他的路子”。像那些拓展项目(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参加学校辩论队(school debate teams),以及IB国际课程,这些都可以发展学生反思和认知的能力。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有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才有余力这么做。而且这些任务都很难,并不像在空格里面打对错那么简单。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对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额外配备专业的教师培训计划。因为,根据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这绝对是一项软技能,而不是hard facts,很难直接放在学校的宣传手册上,去吸引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英国 批判性思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