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肖像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最新推出毕加索肖像展,为金秋的伦敦带来一道艺术盛宴。
从始至终,人体形态都是毕加索作品探索的主体。他为亲近圈子里的人作画,而非为挣钱而动画笔,因此得以试验性地尝试充满表达的画风,在作品中突出每个人的性格特质,达到真正的独一无二。
上一次世界知名的毕加索画展,还是在1996年美国现代艺术馆,然后跨越大洋赴巴黎再展,成为毕加索研究史上的分水岭。二十年后,对毕加索的新探索花落英国,国家肖像馆与西班牙的毕加索博物馆合作,集结公开与私人藏品,为理解这位作品影响力超越国界、直击人心的艺术家,提供了一柄新的棱镜。
肖像个人特色
毕加索的作品对作画对象、尤其是女性充满富于想象力的重塑
毕加索对个人特质有敏锐的把握度。他说:现实是如此具有广度,如果尝试捕捉所有,就会迷失在黑暗中;因此作肖像画时,必须见好就收,突出最特别的性质。他既与传统对话,又同时尝试颠覆它们。他对雕塑、摄影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精研,使他在包括立体主义等风格演变中游刃有余。
毕加索一生有过很多女伴,大都是毕加索的缪思,他为她们执笔。然而朵拉·玛尔(Dora Maar),毕加索的长期情妇之一,在他们分手后曾充满不悦地说:他画的所有的我都是谎言;他画的是一个个毕加索,没有一个是朵拉!
女性肖像画传统中,对绘画对象总带有一定程度的美化。然而毕加索总是充满想象力地扭曲他对象的体貌特征,有时招来厌女症甚至缺乏人性的批评。然而,仔细的研究表明,毕加索对他的作画对象总是充满兴趣,通过源于亲近关系的理解,选择并改变自己的风格来塑造对象。因此那些扭曲的技法,带来的更多的是戏剧性而非恶意的效果。
肖像似镜子
此次画展,涵盖了毕加索不同时段的作品。展品几乎没有一幅是为钱而作,包括了最初在西班牙在父亲引导下开始系统学习、在“四只猫”咖啡馆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游,到蓝色时代、玫瑰时代的色彩风格变化,再到为不同女性、友伴作画而演变出的立体主义新风格,展现出这位一生风格多变、高产的画家不同的维度。
毕加索对第一任夫人的描绘,从开始的古典形象到分居前的抽象,差别明显却又不乏相似之处。
画展恰巧由我所在的公司赞助,因此有幸得以参加公司组织的,对话国家肖像馆总监Nicholas Cullinan、画展策展人Elisabeth Cowling、以及艺术史专家、毕加索孙女Diana Widmaier Picasso 的内部讲座。
毕加索孙女是一位充满风情又同时谨慎自持的美人;从她的五官中我们可以看见毕加索以及他笔Marie-Thérèse Walter的影子。作为一名成功的“艺三代”,她说:肖像是体现视角、探索身份、放飞自我的重要创作形式,每一幅成功的肖像画,都既是画家自己,也能照进观赏者的心。它体现了照片所不能表达的亲密。
如果你就在伦敦,何不去伦敦市中心的国家肖像馆看一看这位大师的新展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