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情世故”在美国“水土不服”?

2016年11月25日11:00   教育专栏  作者:新航道家庭教育  

  彭博,15岁,美高10年级学生,校园橄榄球&篮球高手、戏剧明星,连续两届“校级荣誉”获得者。在美国,他寄宿在当地人家中,与家庭成员相处融洽。本文是彭博妈妈——于杰女士,与我们分享的彭博在留学[微博]过程中与寄宿家庭相处的点滴故事和感慨。

彭博和妈妈于杰女士彭博和妈妈于杰女士

  怎么给寄宿家庭“送礼”?时机很重要

  彭博在找寄宿家庭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户是一对老夫妻,另一户就是现在他住的这个家庭——一个有三个男孩的美国当地家庭。彭博的性格很开朗,他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家庭跟孩子们相处得很好,跟做健身教练的爸爸也能玩到一块。即便得到的信息都是他们相处愉快,我们也经常跟他说:“你要跟人家搞好关系。”我们希望用中国人待人接物的观念去告诉他为人处世的方法。但实际上,彭博经常跟我说:“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处世方法截然不同,我们不能把中国人的思维套在他们身上。”  在他去年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送给寄宿家庭,希望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从而对孩子好一些。这次暑假结束,在准备行李的时候,他跟我说:“妈妈,不用带礼物,美国人会觉得你送礼物很奇怪,因为他们只有在新年的时候才会送礼物给对方。”所以这次他就只带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件事让我想起来,在今年新年的时候,他跟我说:“妈妈,我要花一些钱。”我说为什么,他说:“在美国新年要互相送礼物,我要给每个人买礼物。”当时我就觉得:“哇塞,是这样的吗?你需要给寄宿家庭的每个人买礼物吗?”他说,“是的,他们新年收到礼物,是非常非常高兴的,而且也预示着你这一年会有好兆头。”我当时就同意了。结果新年第二天,他又跟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收到的礼物比我送出去的还多,六个人送了我礼物,好高兴。”

  在美国,买礼物其实也有讲究,彭博说他需要观察每个人都喜欢什么,爸爸喜欢什么,妈妈喜欢什么,每个孩子分别都喜欢什么,投其所好,送他们喜欢的礼物,那么每个人都会非常开心。尽管我们的“送礼”策略受到打击,但看到孩子能够这样体贴地为别人买礼物,我和他爸爸都为他的成长开心。

  小编说:很显然,当我们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送见面礼以表达友好和礼貌的时候,美国人并不这么想,甚至会感到疑惑;但是当孩子入乡随俗在新年时送给他们礼物,每个人都欣然接受,并且很高兴。“送礼物”的文化,其实在世界各地,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但是区别是“送礼物”的时机、目的和意义不同。所以出国的孩子们,无论去哪个国家,“照本宣科”般地将中国式思维方式带到国外,可能并不适应“当地”国情。在懂得中国“人情世故”的基础上,做到“入乡随俗”,可能是快速融入当地生活的一条有效捷径。

  彭博与寄宿家庭狗狗“相爱相杀”的故事

  彭博跟我讲过一个他与寄宿家庭狗狗“相爱相杀”的故事。今天4月份,他们家新养了一条狗。有次这个家庭出去聚餐,彭博没去,寄宿家庭的妈妈就跟他说:“你注意一下这个狗,不要让它离开你的视线。”但他们回来时,发现那个狗把他们家小儿子一个特别心爱的玩具就给咬烂了。6岁的小儿子看到心爱的玩具坏了,就哭得特别伤心。爸爸马上说:“没关系,没关系,爸爸再给你买一个。”彭博当即就跟他说:“这是我的责任。我马上给你买一个新的,别哭了。”当我知道这件事时,觉得不可理解——这不应该是我儿子的责任,彭博又不是专门去给他们看狗的。但是彭博跟我说:“人要做到宽容、善良,而且这个事情确实是我的错,她走之前跟我说了看好这个狗,当时我就疏忽了一下,没想到它把那个玩具给咬坏了。”他说:“我觉得我就应该赔。”后来我也理解了彭博的行为,从这件事中,他也渐渐知道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彭博住到美国家庭,我才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美国的文化跟中国有很多不同,有些事情他们的处世跟我们很不同。比如,虽然美国家庭接收中国留学生,但是他们不会因为中国留学生的到来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如果有个美国留学[微博]生住到我们家里,我们一定会为他考虑很多,甚至改变很多。当然,彭博寄宿的这个家庭也很友好,他们会去了解春节或者其他中国节日以及孩子的生日,对于这种特殊的日子,他们会记住,并且予以表示。但是大部分时间,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家庭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去美国留学,要住到寄宿家庭,却不能适应他们的生活,也可能成为他们融入美国社会的一个绊脚石。

  小编说:毕竟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人生活在一起,在与寄宿家庭的相处中,难免会有摩擦,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小摩擦就成了每一个小留学生的必修课。彭博妈妈跟我们分享了彭博因为没看住狗,而让狗咬坏了玩具的事情。

  在“Hello,留学生”系列微课中,彭博也跟我们分享了他和狗狗的故事。

  他说:“这个家庭中,每个孩子都需要承担一些家务,我承担的部分就是去公园里遛狗,等狗上好了厕所,再带它回家。”这是他的任务。家庭中其他孩子也有自己各自的任务,例如14岁大儿子需要倒垃圾、擦地等等,11岁的二儿子的任务就是收拾地下室,三儿子由于年纪小,一般没有任务。在跟我们分享的时候,CC老师曾提问彭博,问他家庭中有没有人不做自己份内工作,彭博的回答是没有,他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各自的分工,而且很明确,属于你的那部分就需要完成。做家务都是为了这个家好,所以大家都会,而且很愿意将自己那部分完成。”

  在美国寄宿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会把你当成小皇帝或者是客人。既然你来到了这个家庭中,那么你就有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出一份力。

  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林晓东曾在文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5项能力在美国打开“交际文化圈中提到:“对于留学生来说,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主要表现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它并不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就足够了,而是要在深知该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一系列技巧激励身边的人与你进行积极配合。这种激励别人的方式并不是要利用别人,而是努力创造一种氛围,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求同存异,双赢共赢。你要想成功,就不能把自己当客人,而是要反客为主,积极地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奋斗。这种跨文化的开拓进取正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要想在全球化的职场上谋求一席之地,我们的学生就必须好好补补课了。”

  (本文来源于“向日葵父母学堂”第21期微课,由李若曦编辑整理。如需转发,请与我们联系授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留学 人情世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