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思辨”:英国人眼里的奥运会

2017年01月22日10:40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我参加英国使馆举行的女王寿辰纪念会时,惊愕地发现,大使官邸的大院里,赫然停着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等英国品牌的名车及其巨幅广告,连搭棚炸薯条的钱都没有了吗?女王的商业化生日也算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官方节省开支、率先垂范的经典案例了。

  从营销的角度讲,2012年伦敦奥运会对英国的留学业务应该个利好消息。那时国内的留学中介纷纷推出很多奥运主题的英国游学项目,吸引生源。

  而对英国的高校来说,他们对与奥运相关的市场策划却反应冷淡。伦敦方面对“涉奥”侵权行为极为敏感,连纪念品经营的特许权也严格把关,害得我找了半天,才在Marks & Spencer店里买到了几个“伦敦碗”(奥运主场馆)的钥匙链。

  而奥运会火炬传递的英国各地,游行示威的队伍更为抢眼,这在人人盼奥运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也许是审美疲劳的缘故吧,毕竟伦敦已经是三次承办奥运了(1912年、1948年和2012年),但更重要的是,奥运给英国能否带来经济上的实惠,一直是政府、公众和媒体的疑虑。

  要知道现在的英国,已经不是布莱尔做首相、布朗做财长的时候了,那时的通胀率在2%以下,GDP增长率达到了年均3%,经济异常平稳,英镑也很坚挺。

  可是经济危机后,英国10%以上的失业率维持了好几年,英镑与人民币相比几乎贬值了50%(这倒对咱们中国学生有利),连英国皇家银行这样的明星企业也出现了巨亏,险些倒闭。

  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我参加英国使馆举行的女王寿辰纪念会时,惊愕地发现,大使官邸的大院里,赫然停着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等英国品牌的名车及其巨幅广告,连搭棚炸薯条的钱都没有了吗?女王的商业化生日也算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官方节省开支、率先垂范的经典案例了。

  自申办2012年伦敦奥运会成功后,英国在公众反对之声的重压下,已经着手勤俭办奥运了。无独有偶,2013年中国政府换届后,也在大规模削减政府支出,当年的全运会几乎可以用“简朴”来形容了。

  不知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赞的那个“无与伦比”的2008年奥运会是否会成为绝唱,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前,任何国家、社会、企业、个人都“伤不起”了、折腾不起了。

  即使在蓬勃的2008年,英国人的思辨仍让我刻骨铭心。

  那还是北京奥运会后,英国驻华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我向一位身份很高的英国大学校长问好,他嘴角挤出一丝笑容,并没有太多兴奋的表情,而他的这种淡然袭扰了几乎所有与他打招呼的中国人,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和名校高层。

  他举了举手中的香槟,向我回礼,又不经意地问了一句:“这附近的楼是在盖还是在拆?”

  我一方面受宠若惊,因为其他与他交谈的人似乎都没有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另一方面也着实好笑,盖都来不及,怎么还拆呢?

  我说是在盖,中国的房地产很红火。他微微点了点头,撅起了嘴,嘴角原有的笑容竟收了回去:“拆也不是不可能。”这淡淡的一句很有些寒意。

  数年后,当中国二三线城市的鬼楼鳞次栉比时,可能拆的钱都没有了。

  更让我惊异的是,当一位中国著名高校的校长大谈51枚金牌的荣光(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枚金牌的成绩位居金牌榜第一位)时,这个“怪老头”竟完全不顾中国人的面子,静静地插了一句:中国13亿人拿51块金牌,英国5,500万人22块金牌。这淡淡的评论化作一片尴尬的和排解尴尬的笑声,而老头脸上仍是毫无表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英国思辨奥运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