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足球曾经像中国乒乓球一样牛得独孤求败!近五十年来,有些日薄西山的落寞,英国足球在国家队层级上只能用丑陋来形容了。不过,英国足球丰厚的文化底蕴仍然是无与伦比的。
在现场观看苏超和英超时,让我吃惊的是,足球绝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球迷的比重非常高。坐在我旁边的很多是一家人,男女老少,济济一堂……没有“从娃娃抓起”的体校煎熬,只是为了健身、娱乐的业余竞技,孩子愉悦的笑容比什么都宝贵。
在世界足球圈子里,你很少听到“英国国家足球队”这个名头,这里面包含了一段英国足球的辉煌往事。
英国是现代足球鼻祖,早在19世纪,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大区域,就已成立各自的足球协会。
在国际足联成立之初,英国作为国际足联的发起国,实力相当强大,甚至不愿意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赛。
那时,如日中天的英国足球就像当今的中国乒乓球,所向披靡,独孤求败。在1900年、1904年、1908年奥运会上,英国组队参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三连冠。英国足球自成立以来,保持了国际比赛九十年本土不输球的惊人记录。
国际足联为了邀请英国参加世界大赛,同意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会员协会分别注册,独立参加国际比赛的要求,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除了奥运会外的国际大赛中,英国是唯一没有统一国家队的国际足联成员。于是出现了英格兰国家队、苏格兰国家队、威尔士国家队、北爱尔兰国家队的奇观!
即便如此,四个英国球队中最强的英格兰队,曾三次拒绝参加世界杯比赛。傲视群雄,曾多次狂胜对手的英格兰队,1950年才首次参加世界杯。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竟然小组赛被淘汰。
此后十几年间,英格兰队开始走下神坛。世界杯连续受挫,最好成绩仅八强,1964年第一次参加欧洲杯,预选赛就被淘汰了。
直到1966年英国本土举行的世界杯上,英格兰队东山再起,夺得了冠军。
这巅峰的辉煌有些日薄西山的落寞。要知道此后五十年间,英国足球在国家队层级上只能用丑陋来形容了。
北爱尔兰队从未进过世界杯,威尔士也乏善可陈,苏格兰队虽数次进入世界杯,但都是止步于小组赛。众望所归、众星云集的英格兰队一盘散沙、江河日下,近年来,不要说在世界足坛,即便是在欧洲,也很难被当作强队。
不以成败论英雄。从战绩上看,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确实在走下坡路,但他们丰厚的足球文化仍然是无与伦比的。
查尔顿、莱因克尔、希勒、贝克汉姆、欧文,这些耳熟能详的英格兰足球明星,都是球技、人品俱佳的足球绅士,其中谦逊、友善的莱因克尔还创造了职业生涯无红黄牌的传奇记录。
巨星的拥趸遍布英伦,足球普及率极高。在苏格兰,连只有五万人口的Motherwell都有正规的俱乐部,更让人咋舌的是,他们竟然成立于1886年,比凯尔特人队还早两年。
虽然Motherwell不是什么强队,他们夺得苏格兰顶级联赛冠军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了,但每当主场比赛日,当地的冷杉公园球场一下子就能汇聚全城一多半人。
曾经能容纳35,000人的球场(1977年后为了安全起见,球场的座位数削减到22,000个)在1951-1952赛季的一场关键的苏格兰杯赛中达到了100%的上座率,可以算是万人空巷。足球凝聚了这座小城的人心,大家纷纷来体验文娱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记得1997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期间,我曾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一张照片,它记录了中国队主场战胜沙特阿拉伯队后的场景。
赛场通道的阴影中,一群矿工般乌黑赤膊的球迷擎着一面国旗,相互簇拥着要冲出场外。定格的刹那,有的嘶叫,有的号哭,有的惊异,有的窃喜,混乱中张狂,迷茫中期盼,仿佛是美军硫磺岛上的惨烈胜利,而又像是瓦斯爆炸后的仓皇溃逃。那一刻球迷似乎就是忙乱与恐怖。做个中国球迷难道就逃不出如此的宿命吗?如今我想,应该有答案了。
我在现场亲历苏格兰足球,还是在2005年一场苏超比赛。Motherwell College的同事Jim知道我喜欢足球,于是把他的苏超套票给我(一张会员卡),请我去看比赛,还自豪地说自己是凯尔特人队的老球迷,俱乐部会员资格已经三十年了,他在凯尔特人队主场——格拉斯哥凯尔特人公园球场(Celtic Park)——还有一个固定座位,每次去看球都坐在那里。Jim边说边笑,把会员卡郑重地递给我,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
真是羡慕,想想做北京国安的球迷别说固定位置了,老球迷在工体外夜里排大队、摇号都不一定买得到套票。
那天傍晚我坐车来到凯尔特人公园球场,一路上都是绿色、白色相间的围巾和队服,我没敢穿戴这些,原因是怕同城死敌流浪者队的球迷叫板,听说即使没有“同城德比”,冲突也经常发生,于是我严守中立,完全做个看客。
球场检票口周围都是固定摊点,卖凯尔特人队服、围巾、球星张贴画、爆米花、软饮料、烤香肠、炸薯条等,球迷很多,但秩序非常好,大家一起唱歌,一起聊天,一起照相,一起大笑,轻松畅快地过周末。
进了场地才知道,这里没有跑道,是个完全意义上的足球场,而不是兼有田径功能的体育场。这样一来,球员与观众的距离很近,再加上Jim的固定座位属于前五排,感觉场上的球员就像在身边踢球一样。
对手并不强,场边的气氛很轻松,传出好球观众总会有掌声,恶意侵犯或误判会招来嘘声,进球后,大家起立欢呼,其他时间大都坐在原位,没什么人聊天。
比赛最后几分钟,主队胜券在握,球迷开始起身齐唱队歌、有节奏地喊着球星的名字。球场就是宣泄的地方,但这里听不到类似北京工体数万人山呼海啸般的京骂声。
在现场观看苏超和英超时,让我吃惊的是,足球绝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球迷的比重非常高。坐在我旁边的很多是一家人,男女老少,济济一堂。
听英国同事Gillian介绍,对足球的热衷是家族传统,她的父亲是纽卡斯尔联队的“死忠”,他也要求Gillian把她的爱从桑德兰队转到纽卡。对球队的忠诚像传家宝似地一代一代延伸下去,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老同学曾定居在爱丁堡,她的儿子从小学开始就加入了当地学区的足球联赛,足球让这个安静的中国男孩子很快融入了英国人中间,大家都喜欢这个攻防兼备的后卫,他也喜欢和小伙伴一起课余踢球、比赛。几年下来,已经拿了个好几个年龄组的冠军了。
每个学期末,学校还会制作一本球员册,上面有对每个小球员的评语,对这个中国男孩的评定是“左右脚技术全面,助攻和得分能力强的优秀边后卫”。
没有“从娃娃抓起”的体校煎熬,只是为了健身、娱乐的业余竞技,孩子愉悦的笑容比什么都宝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