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心声:留学是为了换个活法儿

2017年05月05日10:31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2017年5月5日我代表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以英国校友的身份,应邀在国内合作院校外交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言,阐述了我对留学的理解,希望文化存在感能成为中国人海外学习的第一要务!

  外交学院的各位领导、同学们,大家好!

  特别感谢段戈老师、吴老师的邀请,有幸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

  我之前来咱们学校做过几次有关英国学术文化的讲座,也是段老师、吴老师用心良苦,嘱咐我一定要把去海外学习的困难突显出来,让大家有个思想准备。

  曾经有种说法,国内混不下去了,就可以去留学了。其实无论去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都不好“混”。

  按照世俗的标准,咱们中国人在学校“混”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学位,为以后“混”个好工作做准备。好工作有了,买个房,买个车,结婚,生孩子,培养自己的孩子如何“混”下去,这辈子也就“混”得差不多了。

  这种在国内司空见惯的想法,如今已经走向了国际,很多中国留学生也习惯性地在海外“混”:

  不回答问题、不参与讨论、不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课下不回复老师的电子邮件、不加入社团活动,对他们而言,留学只是一个位置的移动,而他们封闭的状态,形成了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细想起来,这些问题在国内也很突出。留学本来是为了换个活法儿,现在却成了国内习惯的国际化延续!这样做失去了留学的意义。

  咱们外交学院的学生素质很高、任课老师很负责、领导也有国际化眼光,这些都是大家留学成功的保障。

  不管别人是否积极投入到国外的学习过程中,咱们的同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算起来,我也是英国留学的骨灰级校友了。2003年我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读MBA,真到了国外的学术环境里,不管是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中国人、日本人,大家其实都很努力。

  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大家好好学习,除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深厚的英伦文化积淀外,可能就是宽进严出的体制约束了。在格拉斯哥大学,一门考试不及格,只有一次补考机会,再不过,就没有学位了,连做毕业论文的资格都没有。

  即便中国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最终,态度决定一切!

  2004年毕业时,我同班的三位同学拿到了硕士优等生(Distinction),这是要标注在学位证书上的最高荣誉!要知道,拿到这个荣誉的比例非常低,而这三个优秀生中,竟然有两个中国同学,一个湖南人,一个江西人。

  其实并不偶然,这两个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积极,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时间管理非常出色,一边学习,一边做带薪的兼职工作,一边陪家里人去欧洲玩儿,一边做志愿者公益活动,什么都没耽误。

  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中国学生的能力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态度,我们是不是把留学当作个人国际化的桥梁?是否学到了国外学术文化的精髓?

  具备了这种学术文化,我们的留学才有乐趣,才有意义。

  预祝各位成功!谢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留学外交学院学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