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后才明白马云为什么后悔建立阿里巴巴

2017年05月11日10:38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强化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看清本质,做出进与退的决定。这些其实也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苏格拉底在两千五百年前对人类振聋发聩的警示——“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才能理智地判定人生的“名利场”中,自己玩得起,还是玩不起。

  这个世界就是嫌穷爱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英国大学也不能免俗,常常笑容可掬地把一些校友中的“成功”人士请到各式各样的活动现场,什么政府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国内大学副校级以上高层、私人公司董事长、上市公司董事、事务所合伙人、全球500强高管、最差也是个某某单位部门总监或主任什么的。

  其实,英国大学的校友办公室对“大牌”校友的追逐,除了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外,职责里还有一条,希望进一步找到给大学捐助的渠道,毕竟是非盈利机构。

  约定俗成的“成功”就是以“名头”来区分的。西方人也是这样定义的,所以没有名头的就是nobody(什么都不是)。用心理学家的话说,就是所谓“身份认同”。

  “名头”与“身份”把社会划分成不同的阶层,层级高的统治层级低的,基本社会结构几千年来是没有本质变化的。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那天,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股市大盘,他们屏息注目的是“中国电商”概念股能否让自己盆满钵满,他们顶礼膜拜的是又一个“一夜暴富”的资本传奇!

  这场景很像特朗普走上多年来“体制外”(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中产阶级无法染指的美国大选讲坛时,民众山呼海啸的呐喊,多半因为“这丫有钱”。

  如果是英国人,他们跟美国人不一样,号召和煽情都不起作用,他们听不得自以为是的个人主义宣泄,所以特朗普激情澎湃的演讲,到了英国就变成了言之无物的废话。

  不过英国人会注意到马云演说时流利、“正点”的英语,一个杭州英语教师的知性,颠覆了人们对中国企业家或“官气”或“匪气”的一贯看法。可惜很少有人像英国人这样注意到马云思想深处的人文气质。

  当然,除了英国人注重文化气质的民族性情外,我在留学英国期间还观察到他们对这个世界投射的冷冷的目光——正所谓“冷眼向洋看世界”。

  英国人带有悲观色彩的思辨意识,仿佛深入肌理的显微镜,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然后慢慢地得出结论。

  被理性思维统治的英国人,怀疑一切,包括对成功的看法,约定俗成的“成功”就是成功吗?这很像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阐述的那样:

  外在的目的就像一个游戏,你可能会不断地去玩,因为你喜欢它。但在你外在目的完全失败的同时,你的内在目的有可能取得成功。反之,更常见的是外在很富裕,内 心却很贫乏。或者如耶稣所说:“赢了全世界,却丢掉了灵魂。”当然,最终所有的外在目的迟早都会失败,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受万物的无常规律的限制。 尽早地意识到你外在的目的不会给你持久的满足,对你越有利。

  我们(当然包括我自己)喜欢外在的、表象的“成功”,那是个没人愿意戳破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彩虹般的绚丽。

  然而实际上,成功者对自己的“成功”出言愈发谨慎,甚至连马老板在上市成功后也感叹,自己最大的失误就是建立了阿里巴巴。

  为什么?可能有“得便宜卖乖”的嫌疑,但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成功”的代价。

  如果你是马云级别的富豪,你除了让企业、资本扩张、再扩张,别无选择,你一下子从企业老板变成了为全球股民服务的打工仔;

  如果你是政府高官,除了高危职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外,你将失去作为一个公民所拥有的自由出入境的权力,陷入到“早请示,晚汇报”的全天候工作节奏里,直到退休;

  如果你是职业经理人,你肯定没有太多犯错误的机会,每天走在盈利与亏损的分界线上,甚至在休假时也鬼使神差地查收邮件;

  如果你是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你应该准备好每天睡4个小时的工作强度,而且不靠吸食毒品能让自己第二天充满活力……

  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强化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看清本质,做出进与退的决定。

  这些其实也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苏格拉底在两千五百年前对人类振聋发聩的警示——“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认识自己才能理智地判定人生的“名利场”中,自己玩得起,还是玩不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留学英国人马云阿里巴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