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育儿中起多大作用?这份大数据研究报告颠覆你的常识

2019年09月20日09:18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作者:春时粟

  育儿经都在说谎?

  前两天参加了Leo Chan的北伦敦线下辅导社的开课典礼,一位嘉宾的分享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为了孩子能上名校,每年至少花4万镑用于学习,名符其实的碎钞机呀。

  4万镑能不能花得起先暂放一边,但中国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已深入骨髓,无论身在哪个国家。

  家长们的需求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总是在不停转换着的:从孩子刚出生时的吃好睡好身体好,到入学后的学习才艺暗较量大比拼,恨不得让孩子18般武艺,样样精通。

  有了孩子了之后,生活便由《红楼梦》变成了《西游记》------家长们唐僧取经似的四处寻访养育孩子的秘笈,听各路有为父母介绍经验,带着孩子参加各种辅导、训练营。

  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家长们一路打怪的历程。

  痛苦的是,打怪不怕累,就怕打错了“妖怪”------就拿育儿的观念来说吧,瞬息万变,不同门派的所谓专家之间莫衷一是,昨天刚说的某某观点正确,今天就有人跳出来信誓旦旦宣称它是错误的。

  气不气人?

  《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曾经在书中切入一个经典问题:

  父母在育儿中能起多大的作用?

  这个问题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可以追溯到“基因/环境决定论”这笔糊涂账上去。

  在养娃上,到底是命运为王,还是事在人为?从高尔顿到华生,两百年来,大咖们也没有扯出个能让人普遍信服的结论。

  今天的这篇文章,更是通过一项儿童行为的研究大数据,告诉你一个绝对颠覆常识的观点------

  大部分育儿经都是无效的:父母确实对孩子有很大影响,但真正可以提高孩子成就的是父母本身的素质,与父母怎么做无关。

  美国分析儿童行为的大数据实验研究

  这一结论基于美国教育部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一项“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大数据,通过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个人信息,研究父母的育儿行为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研究测算了2万多名美国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的表现。这些儿童从全国各地随机选取,准确体现了美国小学生的构成。

  项目组根据2万多条数据构建了数据模型,上述因素作为数据模型的输入。

  输出是孩子们的表现,其参数选取就比较简单了:考试成绩。

  虽然说考试成绩不能说明一切,但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而且,多数家长也认可成绩的作用。

  孩子成绩跟父母什么因素有关?

  这项研究重点考察了以下16个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父母高学历

  家庭完整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好的小区

  母亲头胎年龄大于等于30岁

  母亲在孩子幼儿园前不工作

  出生体重低

  参加过早教和智力启发课程

  父母在家讲英语

  父母定期带孩子去博物馆

  是被收养的儿童

  孩子经常被打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经常看电视

  家中藏书多

  每天父母都读书给孩子

  发现其中8项对孩子成绩会有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另外8项没有影响,大家不妨先猜一猜。

  在结果揭晓之前,我先声明一下,这个结果仅是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与否做为参照系。毕竟一项调查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行为指标。

  对孩子考试成绩有影响的8项因素为:

  父母学历高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头胎年龄大于等于30岁

  出生体重低

  父母在家讲英语

  是被收养的儿童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另外8项因素对孩子成绩没有影响:

  家庭完整

  父母最近搬入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幼儿园前不工作

  参加过早教和智力启发课程

  父母定期带孩子去博物馆

  孩子经常被打

  经常看电视

  每天父母都读书给孩子

  我们试着分析几个成对的因素,寻找里面的规律

  1 有关:父母学历高 / 无关;家庭完整

  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往往很看重教育,或许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智商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较高,而智商具有高度遗传性。

  家庭是否完整对孩子的成绩似乎毫无影响,这一点与常识相悖。因为我们常说单亲家庭孩子成长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但这个研究表明,至少在学习成绩方面,如果孩子表现不好,不能怪罪于父母离婚。

  2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 无关:父母最近搬入条件较好的小区

  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带来较高的考试成绩,合情合理。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一般来说智商高,受教育程度高,所以事业有成的父母养育的子女成绩就较好。

  而搬入条件较好的小区,却对儿童成绩并无帮助。这点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也可以解释,毕竟搬家只是改善了硬件条件,好房子是没法提高成绩的。

  多说一点,这一条在美国是成立的,但对于中国,由于学区房的存在,是否成立有待商榷。

  3 有关:母亲生育头胎年龄大于等于30岁 / 无关,母亲在孩子幼儿园前不工作。

  生育头胎年龄大,往往说明母亲教育学历高,或事业有成,这样的母亲会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未成年妈妈,即便等到30岁之后再要第二胎,也不具备这种条件----她们的第二胎并未优于第一胎。

  而母亲在孩子幼儿园前不工作,却对孩子成绩没有影响,是不是很令人泄气?但数据表现出来的规律确实如此。

  “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我成为了全职妈妈”----相信这是很多全职妈妈们的心声,亦或也是一种藉口。

  4 有关:父母在家讲英语 / 无关:父母定期带孩子去博物馆

  放在中国的环境里,这个数据可以等同于父母在家讲普通话,说明文化程度高,或者社会地位高。一般来说,父母讲方言,说明教育程度或社会地位不高。

  定期带孩子去博物馆,绝对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定期带孩子去博物馆开拓眼界,只是“过度养育”的表现之一,根本不会提高孩子成绩。所以选择鸡娃式的参观,还是佛系式的参观,随意。

  5 有关:是被收养的儿童 / 无关:经常被打

  这一组大跌眼镜。是被收养的儿童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被遗弃的儿童经常来自条件不好或社会地位不高的父母,智商很难保证。

  令人惊讶的是“经常被打”这一条,我们通常认为打孩子的父母不文明,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孩子惹人生气时,所有父母都会“痛下杀手”,无论是否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具体情形可百度自行搜索“陪写作业、住院”等关键词。

  另一个解释跟数据采样有关,因为参与调查的父母,对于是否打孩子可能会有所隐瞒以至于导致数据失真。

  6 有关: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 无关:经常看电视

  父母如果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孩子往往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父母的这种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潜在的激励,所以这二者的关系不难理解。

  孩子的考试成绩与看电视的时间不相关,却是与传统观念再次相悖。

  很多家长视孩子看电视为洪水猛兽,毕竟无数个育儿专家们都发表过类似的观点----电视是多么的悔人不倦。

  但看电视显然不会让儿童的大脑变成一团浆糊。芬兰的教育系统名列全球最佳,多数芬兰儿童7岁才开始上学,但在上学之前,就已经通过看配有芬兰语字幕的美国电视节目自学了识字。

  不过,在家用电脑并不会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使用电脑与学校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从上述与儿童成绩有关的8个因素中,看出什么规律没有?

  大体而言,前八个因素是父母本身特点的描述,而后八个因素是对父母行为的描述。

  高学历、高地位、身体健康的父母,往往养育成绩较高的孩子;但儿童是否去博物馆、是否被打、是否参加智力启发课程、是否看电视、是否听父母读书,则对成绩没有影响。

  当父母拿起育儿经或儿童辅导书以后,为时已晚,因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天资、配偶、生活方式—已经注定。

  如果天资聪颖、踏实肯干、学历较高、收入较好,配偶也同样出类拔萃,这种家庭养育的孩子会有更大的概率成功。

  而父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并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父母本身的特质。

  文章写到这里,想必很多朋友和我有同样的体会,根据这些调研大数据得出的结论,岂止是颠覆育儿观点,连三观都快要被重新刷新了。

  养娃这件事,到底是命运为王,还是事在人为?

  从高尔顿到华生,两百年来,大咖们也没有扯出个能让人普遍信服的结论。

  所以,育儿经可以取,但不要盲目。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却不要被各个门派的育儿观点牵着走,徒增焦虑。

  老祖宗不都说了吗 - 尽信书不如无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育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