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执教、求学于南开学校的老舍和曹禺如此称誉。
行胜于言!一个世纪以来,这里人杰迭生,英彦辈出:两任共和国总理,近百名两院院士,以及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大师……在中国,没有几所中学比南开中学更令世人惊叹。
走进南开园,沉稳大气、笃实好学的气韵扑面而来。饱经世纪沧桑的瑞廷礼堂、翔宇楼,标有“容止格言”的整容镜……时至今日,“南开精神”和“汇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办学理念,始终令每一位莘莘学子心驰神往。
但凡名校,必有精神。唯其精神,使之能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中学,是求学生涯承上启下的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上哪所中学,不仅关系着将来能考上什么大学,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能给孩子奠定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基础!
近年来,一大批现代化示范性高中拔地而起。为避免“千校一面”同质化倾向,本市高中纷纷致力于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帮助广大考生和家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本报今起推出特别策划“关注中考·中学校长高端访谈”,专访本市多所顶尖重点中学校长,畅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思路、特色,解答学生和家长关注的教育话题。
■ 本组稿件 记者 胡春艳 摄影 刘耀辉
教育唯有大气
才能成就大器
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35中学重温中学时光时,曾提到母校南开中学有名的八字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中学第七任校长杨静武说,八字校训铸就了南开人心怀天下的精神气质,“教育唯有大气,才能成就大器!”,“我们的教育,是要在中学阶段为未来的领导人打好基础。”
“有大公之德,才有大能”
记者:众所周知,凡考入南开中学的,一定是全市中学生中成绩最好的,他们是同龄人中最有希望成材的孩子。对于这样一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未来精英,南开中学应该给他们何种教育?
杨静武:我常对学生们讲,“未来各行业的领军人,区长、市长甚至国家领导人,很可能就从你们中间产生。”对他们的教育,必须是大气的,必须体现“公、能、新”的南开精神内核,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关乎民族、国家的使命。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是家中独苗,备受呵护,但在学校,我们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只为自己生活,要为他人着想,为父母、学校着想。“公”在新时代的内涵,是全身心地学习和努力,准备条件将来为国家服务,不能只关心自己,更要心怀天下。“能”是一种服务社会、经世致用的能力,实际就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光会读书应付考试,它不仅指学习能力,还包括实践、交往、创新能力,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新”则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能”是为“公”服务的,有大公之德,才有大能,而“能”的核心,在今天就是创新能力,因为国家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
立德不靠说教,细节处见气质
杨静武:南开中学新生到校后,第一堂课就是入轨教育。让每个学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周恩来总理为楷模。我告诉他们,“你们上课的教室里,你们奔跑的操场上,正是当年周总理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从周总理到温总理,都曾在这里和你们接受同样的教育。”这种无形的精神榜样,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信仰,使之愿意穷尽一生去追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南开校父严范孙先生拟就的“容止格言”,从细节处锻造精神。百年来,“立德”是南开教育的魂魄。德育仅靠说教,容易苍白无力。我们全方位设计了学生的“体验教育”,让学生体验生活、管理、成功和责任。
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自主学习
中国科技大学统计了从1994年到2008年15年以来进入该校本科生就读的南开毕业生的去向,所有的本科毕业生都在更高层面的著名大学里面继续攻读研究生,多数南开毕业生在大学里还是学生干部,非常有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愿为公众办事,而且性格开朗,善于交流,并且有学习潜力和学习习惯及自控能力。
记者:高中阶段的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在您看来,在高中阶段,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什么?
杨静武:对高中生而言,成绩固然重要,但我更关注提高成绩的方式。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二是让他们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和意识,这才是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提“一主三自”,“一主”,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三自”,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治、自律能力。我们开始探索实施“南开中学‘学与教’系统设计”,包括“学案导学”和“学习共同体”,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高效学习。
拔尖创新型人才
■启迪探索创新意识,必须抓住“黄金成长期”
记者:今年本市启动“天津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南开首次开设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实验班,您认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着重开发拔尖创新能力,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杨静武:从早期开发拔尖创新型人才,正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做法。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正是人生观形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他们成长的早期,尤其是12岁至15岁的“黄金成长期”,发现和挖掘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启迪他们探索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科研实践能力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至关重要。
针对学生的智力特点和能力水平,南开中学利用高中三个学期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潜质特长,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研究确定每个学生具有自己特色的“人生发展规划”。
注重因材施教,开设具有南开特色的多学科选修校本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将着眼点放在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研究能力培养、动手实验技能训练、心理素质提高上,为以后进入大学和社会的创新学习和个性发展开创广阔的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经过三年的培养周期,对每一个学生从智力发展、学识水平、创新意识、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给予全面的评价和小结,由学校写出《学业能力水平评价推荐书》,作为升入大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改变单一凭借高考成绩升学选材的模式。
校长推荐制
■我推荐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学生
记者:今年高考前,北京大学试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石激起千层浪,南开中学成为全国首批39所获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但凡改革都会有争议,在北大公示的名单中,有人质疑,被推荐的90名学生全都是学业最佳的优等生,而并非人们所期待的“偏才”“怪才”。您认为这一结果与实名推荐制“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荐有专长学生的初衷之间,是否存在差距?
杨静武:不少人问“当年钱钟书先生数学仅得15分,却被清华破格录取。为什么校长推荐难觅这样的偏才?”我认为,这是时代差异造成的。当年钱钟书、陈景润都是在某一领域一枝独秀的奇才,但在个别学科却极弱。原因不在个人而在时代,当时的他们不可能像今天的学生一样,从小受到如此系统、科学的良好教育。
从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更需要的是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且学有专长的人才,这样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和能力,也是我作为校长实名推荐的基本原则。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有整体高素养,出众的学习能力应是排在首位的。从人才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这种综合素质高、整体发展较均衡的人才,往往能走得更远。
南开中学的目标,是为中国一流大学培养最优秀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与全国一流高等学府的校长、专家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和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大学在培养人才、合作办学,科研协作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密切联系,使“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具持续性和实效性,使“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现实和常态。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