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废旧的英国兵营,肇始于新中国成立的曙光,60余年间,天津一中校园校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校门口那面五星红旗,飘扬依旧;一中人朴实、坚忍、刻苦、认真、踏实的特质,从未改变。
“鲜红的国旗,标注出一中出身国立的‘红色’经历;高高矗立的旗杆,像个‘1’字,就是一中的象征。”在校长李新看来,这就是一中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象征。继承是为了前瞻,他时常在校园里走走,每当看见三三两两的师生们,他总问自己:“如何能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一言一行都留有一中的印记?”在他心目中,一中人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具有“高尚的品德、出色的能力、健康的身心、服务的精神”,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呼唤。
知易行难!这20字的育人目标,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内化于每一个师生心间。李新说:“作为校长,我最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师生都能在这里获得持续的成功,感到恒久的幸福!”
追问自己
一中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学校特色?这些年来,李新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一中特色的继承和发扬,“特色是学校文化个性的积淀,是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行为习惯以及所有人共同的价值取向。”李新认为,作为校长必须弄清学校特色到底是什么,这决定着“为谁培养人才”“怎么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系列的问题。
一种共同追求
可持续的成功幸福
记者:作为校长,您认为,中学的教育给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中是如何做的?
李新:我时常在校园里走走,每当看见三三两两的师生们,我总问自己:“如何能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一言一行都留有一中的印记?”在我心中,一中人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具有“高尚的品德、出色的能力、健康的身心、服务的精神”,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呼唤。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我不敢苟同。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办学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当然,这种办学思想应该与校长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相一致,但是绝不是某个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在对传统扬弃的基础上,再来自于集思广益,能够为全体师生所接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共同价值取向。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一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学生自身发展而言,我们要使之逐步获得可持续的成功,并感到恒久的幸福。我始终认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绝不能够单纯追求教学成绩,更多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
为此,一中创设了“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科学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在具体而又目的明确的活动中,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到不断的完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种生活方式
让每个人都有尊严
记者:在您2003年上任之初,在一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中写下“亲切、民主、平等、和谐”这八个字,是出于何种考虑?您心中期望的学校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的?
李新:特色是一种生存方式个性表现,我很想使一中每个师生都“生活”得很好,都感到幸福,都有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作为管理者就必须为之创设适宜的环境,而这环境应该具有的特征就是“亲切、民主、平等、和谐”。
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那就需要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真挚的热情与关心存在。人与人之间无高下之分,都会有自己的尊严,都需要尊重。只有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下,每个人才愿意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为自我心中的“真理”而“无所顾忌”——是为民主。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必以理解、宽容、利他的心态进行坦诚的沟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是为和谐。
回答学生
一中能够给予你们什么
关键词:创新
改变教与学关系
让学生自理自学
记者: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一中是如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特色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呢?
李新:创新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必须为人才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条件。我们把创新培养渗透到课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逐步形成“自理自学”的能力。今年我们正在进行《模块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与学模式研究》,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创新举措。简单说,就是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各模块特点,以章节为单位改变“教与学”的关系。
第一步,在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师给出本章节学习框架和重难点知识,并介绍本章节的学习方法。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自己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只做精讲点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空间。第三步,引入创新型课程和课型,如数学学科的思维训练课、英语学科的口语交际课、地理学科的体验性探究实践课,理化生的实验探究课,特别设计了讨论课、“答记者问”等多种课型,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第四步,在章节末师生共同总结、提升,形成本章节完整的知识能力框架、典型范例、易错点分析和精选训练题。
我觉得,这种方式体现了学生个性,真正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在实处。
理科创新实验班
今年首开招80人
李新:今年学校首次开设理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班,面向全市招收80名学生。
理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班将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实践基地、家庭、高校等多层面的综合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学理论,确立评价信息采集依据,形成分析建议性评价体系;认真观察,仔细记录,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全员参与,努力形成对个体学生与学习集体的立体客观描述,争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评价”,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养兴趣,以评价助特长。
关键词:减负
弄清学生能力结构
杜绝盲目无效学习
李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其中,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认为,现在很多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盲目的无效学习”,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两方面要求。
第一,老师是否真正了解学生?我认为,作为老师,必须要把学生的能力结构弄清,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四个方面,这是决定一个学生成绩好坏最重要的四个因素。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就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问题所在,自然也清楚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再进行辅导教学。
有些学校,一味给学生加课、补习,但由于没弄清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真正需要什么,统一的补习难以提高效率,加重学生负担。这些年来,一中一直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式,将学生根据不同的能力结构分层强化教学,需要拔高的拔高,需要补习的补习,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了无效、重复的学习,学生的负担自然减下来了。
老师里有“智囊团”
替学生“筛”知识点
李新:我一直在跟老师们探讨,能不能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保证甚至提高学习成绩?这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心里有谱。目前,很多老师因为对新课程、教学大纲没有真正准确的把握,不了解哪些知识点是最重要的,哪些是了解即可的,使得在教学中盲目“求大、求全、求量”,将大量知识都一股脑灌给学生,自然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
我们高三年级组有个“智囊团”,有一批骨干教师一直在研究新课程和教学大纲,及时调整和指导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都更加有的放矢。
■ 本组稿件 记者 胡春艳 摄影 记者 刘耀辉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