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开始在中小学生当中流行,孩子们对网络语言的过分关注甚至导致了他们对原词本意的混淆,给传统语言带来冲击。然而,面对网络文化的入侵,学生们表示坦然,老师家长却如临大敌。
面对网络文化的入侵到底是要敞开胸怀该是要谨慎防范呢?香港资深媒体人何亮亮做如下点评:
何亮亮:对于网络语言入侵校园,我觉得是不用大惊小怪,而且要因势利导。
所谓不用大惊小怪,就是由于网络的普及,在青少年当中,电脑上网,手机通信已经差不多是他们最主要的一种交流的方式了。在这种交流方式当中,而且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就是,这个网络语言有一部分来自于海外的,比方说英语当中一些缩略语的影响,还有包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等一些,也有很多是中国大陆的这些青少年的网民们他们自发形成的。这些网络语言我想它确实比较生动,而且比较简洁,所以形成青少年内部相互的的一种交际的语言,他们跟成年人,跟老师,跟家长通常不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所以我想这样一种方式我们也不要大惊小怪,我想这是网络时代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情况,首先还是了解他们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
我说不用大惊小怪,另一方面我觉得是这样,孩子们他们在书面,比如说如在作文当中出现这样的语言,那老师是有必要去纠正他们的,因为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而且这种不规范的语言又有时间性,人们在青少年时代人们会用这种语言,但是他进入社会以后,他成年以后,从我们现在80后、90后情况来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以后,或者说工作以后,也许他们内部,自己同年龄的人在通讯当中他们会使用这样的语言,偶尔在文章里也会反应,但是他们在公司内部的工作也好,他们在生活上发表的文章也好,他基本上还是必需使用整个社会的规范语言。否则的话,在公司里面不可能通行,在社会上,比如他要在媒体发表,他也不可能。
所以我觉得,一个是老师和家长还是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孩子们他们用的这种语言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喜欢用这种语言?也了解这种语言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词组,一些单词,我觉得用一商量的态度告诉他们,你们自己使用,但是做功课,功课是有规范的,功课的时候不能使用,而且使用的时候会扣分,家长们也了解一下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语言,我也了解一下这种语言含义是什么,甚至家长在跟自己孩子,比如发手机短信或者发邮件的时候用一些这样的词汇也不妨,用一些也没有关系,我觉得基本上是用一种不是大惊小怪,但也不用看作洪水猛兽的包容的心态看他们,引导他们,我觉得语言有它自己自身发展的规律,基本上网络语言有一部分会进入社会公众语言,我觉得大部分不太可能会固定下来,比方说也许再过10年、20年这些语言也许就不流行了。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