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是个很迫切的问题。”吴小美老师说,因为父母的包办,现在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
去年,因为校舍改造的原因,学生按年级到不同的校区去过渡,学校特意给初二校区的学生配置了学生接送车,在一些公交站点设置停靠点。
“那段时间值班老师总能看到找错地方的学生。”吴小美说,有一天早晨,马上到上课时间了,一个初一的男生站在初二校区门口傻了眼。原来,他本应坐公交车到初一校区上课,但在公交站看到几个穿同校服的上了一辆车,他想也没想就跟了上去,一路坐着车子到达终点站,之后还跟着前面的同学拐进一条巷子里,一直走到学校门口,这才发现走错了地方。
那个男生急得团团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还是学校的值班老师帮他叫了一辆出租车把他送回初一校区。
无独有偶,一天下午学校组织初二学生去西湖文化广场看电影,电影散场后学生无须回校集中,可以直接回家。
没想到,看完电影后,竟然有好几个学生找不到回家的路。电影院门口,六神无主的孩子只好打电话求助父母,最后还是直接打了出租车回家。
调查也发现,目前初中学生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主要体现在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包办上。
有21.5% 的家长对孩子日常生活全部包办,50%的家长包办大部分。
在孩子对家长的依赖程度调查中,只有33%的孩子对家长没有特别依赖,67%的孩子对家长有较大程度的依赖。
与此同时,从学生调查问卷上发现,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初中生对诸如自己衣服的洗涤、折叠这样简单的事情,只有7.6%的孩子完全由自己处理,有63.5%的孩子完全或者大多等父母来解决。
孩子读初中了父母还要每天接送,初二的孩子走出电影院竟然不知道怎么回家……昨天,下城区教育局召开教育学术之区推进会。有一项关于“家庭过度保护”的调查,调查中很多数据让人大跌眼镜。
近四年,下城区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103项,市级课题215项,有239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励。
调查是启正中学的方能飞老师和吴小美老师牵头做的,总共调查了学校初一至初三学生共302名,学生家长208名。
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家长大多数是母亲,占了近三分之二(66.2%),父亲则只占了三分之一(33.3%)。吴小美老师说,这说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母亲较父亲与孩子接触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初中生日常学习生活母亲较父亲管得更多,也说明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
从调查来看,虽然54%的家长对孩子人际交往的评价是“一般”以下,但家长似乎对此并不是非常在意。
家长最关注、最操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占66.3%。相比学习,家长对孩子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培养特长爱好的操心指数分别为9.6%、7%和6%,其他占11.1%。
另外,71.5%的家长对孩子日常生活准备好大部分或者全部,只有4.5%的家长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准备。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其他方面,如自理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
家长对孩子不同方面的关注度,与家长的学历也有关系。
本科学历(及以上)的家长,虽然首先关注的仍是孩子的学习(占46.4%),但其比率要明显低于本科学历以下家长对学习的关注度(76.9%)。
另外,有超过一半(53.6%)的本科学历(及以上)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非智力因素。
近七成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学习
不足一成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强
吴小美说,她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中国妈妈”的文章,“中国妈妈”在白人学生中是一句讽刺语,他们认为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
吴小美认为,未成年人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保护,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护力度应该逐步减小,保护的内容和方式应有不同的侧重。
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和实践活动,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多方面的,比如自理能力欠缺、交往能力缺失,学习意志力不强,畏难情绪重,自主能力差,甚至导致懒惰、怯懦、自私等道德缺陷。
家长在家庭教育和引导上要端正思想,让孩子自理生活,安排一部分家务劳动,引导接触社会实践,增强生存能力;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处理问题,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搞一点“磨难教育”,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对今后孩子的成人、成才更有深远意义。
家长要学会逐步放手。
□通讯员 刘粉莉 本报记者 张丽红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