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各区县进行了小学入学报名,而这一段时间,一些学校,特别是优质校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学生入学资格的甄别。昨天,多年负责学生家庭情况核实工作的A老师和在区教委工作的B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小学入学那些事儿。
户主五花八门
户口落到区教委下属单位
每年都会有学生家长(微博)想方设法地把孩子户口落在优质校片内。老师们从派出所调来孩子的信息,常会看到学生和户主的关系五花八门:表叔、表舅、表姑奶奶、姨姥姥……虽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但为了上学,都赶紧攀上,把户口落下。可是政策规定,只有直系亲属才可以作为监护人,所以,除非户主是孩子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其他情况都不符合要求。
有的家长,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办的手续,明明房产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也能在这个户头上单立一个户口本。A老师说起一个今年的例子:今年拿到片内的学生信息,有个孩子的户籍所在地,老师们一看就乐了。孩子户口本上写着“××街××号”,但这个地址恰恰是区教委的一个下属单位——捐资助学中心。这真是撞在了枪口上。也许是发现了自己的“低级错误”,入学报名那天,孩子和家长没有来。
报名东拉西扯
拾荒大妈的亲戚层出不穷
几乎每年入学报名的时候,片内一个捡破烂的大妈都会到A老师的学校来,给她的“亲戚”报名。她的“亲戚”们,每年变换着身份,有着不同的故事。今年大妈给老师们讲的是她“前老伴儿”和“后老伴儿”的故事,今年要入学的据说是她“后老伴儿”前子女的孩子。
但是老师们都清楚,老太太家一共三间平房,全都堆着各种捡来的垃圾,根本没法住人。除了老太太自己住在垃圾站,没有任何“亲戚”在那三间平房居住。而每年这些要入学的“亲戚”的身份也无从考证。
老师们每次都要给拾荒大妈讲政策:教委的政策是“就近入学”,如果孩子不住在学校附近,就不算“就近”。而且入学需要“直系亲属”当监护人,各种旁系亲属也是不能入学的。
录取耐人寻味
共建生变条子生省了1万5
除了千奇百怪的“落户生”,还有一类让学校头疼的学生——“条子生”。一些优质校的负责人抱怨,入学季收到的条子比入学名额还多,收谁不收谁让校长大伤脑筋。
A老师所在的学校也有条子生的问题,有一个关于条子生的故事,已经成了学校的笑话。
那一年是个生源高峰年,共建生太多,学校无法全部接收,所以进行了一次面试。有一名共建生,虽然家长是共建单位的一位领导,但是因为面试成绩太差,老师们协商后决定不录取。
几天之后,条子生名单送到了学校,那名被淘汰的共建生赫然在列,学校必须免试接收。共建生要交共建费3万,而条子生只要交捐资助学款1万5。共建生考试没录取这名学生,倒给家长省了1万5的入学费。
择校让人疯狂
家长拎着钞票闯教委
对于多数家长来说,共建和条子都是奢望,挪户口是他们能想到的最简便的方法。甚至有心急的家长“拎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直接闯进教委“求助”。
在区县教委工作的B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有一年招生快开始的时候,一位家长拎着一个环保布袋,神神秘秘地找小教科。家长一进办公室,就赶紧关门,把布袋一打开,露出一沓一沓的钞票。家长说,只要能让孩子进××小学,这些钱全都留下。老师们赶紧打开门让家长回去,按正常程序办手续。这件事情发生后,B老师所在的小教科出台了新规定,要求办公室至少两人同时值班,并要求必须“开门办公”。老师们还主动申请在办公室装上摄像头,以防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均衡教育资源
理论上已经具备条件
“家长择校择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择?”A老师说,虽然每年都在进行户籍甄别工作,但她一直在想,这样是否就真的保证了教育公平?
“我有一次去学校附近的一所普通小学办事,在学校门口等着开门的时候,一个小女孩隔着校门问我,你是××小学的老师吗?我说是的,小姑娘说,我考过你们的学校呢。我问她,那为什么没留在我们学校?小姑娘说,因为面试的时候我跳绳不太好。我当时觉得特别对不起孩子。这个小姑娘跟我们的学生一样聪明活泼,只是因为不会跳绳,就进了一所完全不同的学校,也许就改变了一生的轨迹。”
A老师说,家长择校无可厚非,谁都想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也许最该做的不是去甄别户籍真假,而是努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如果每所学校教学质量都一样,都有好老师,那家长还择什么校呢?”
据了解,在实行了绩效工资之后,目前普通校与示范校教师的工资几乎没有差别,从理论上说,教师流动已经具备了前提。而两天前召开的“教育均衡发展大会”上,市教委也提出要求:各区县要探索建立干部轮换、区域内教师流动授课等方式,促进干部教师均衡配置。希望教育均衡的目标快点实现。(记者:李莉)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