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升学战场:买房迁户口拼背景拼关系拼财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2日 15:53   云南网

  如今,不管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在“上一个好的小学,就能上好初中,然后顺利进入好高中,再考上好大学,才有好工作”这样的“五好”思想影响下,不少家长(微博)一致认为“一步走错,难说就铸成终身遗憾”。在很多家长看来,中、高考(微博)对于家长而言“可操作性”较小,所以大部分家长往往把目光投放到了在他们看来“可操作性”较大的“幼升小”和“小升初”上。

  据媒体报道,“小升初”共有“占坑”、“自选”、“推优”、“特长生”、“共建生”、“子弟生”、“双拥生”、“定向生”、“直升”、“寄宿”、“私立生”、“随班就读生”、“条子生”以及“电脑大派位”等方式,共有16种之多的升学方式。

  在昆明,记者调查了解到,“幼升小”或“小升初”之际,几乎成了一些家长展示“神通”的“战场”,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家长们有财力的不惜买房迁户口,有关系的想尽办法托人,有好单位的,就要拼你的单位权力、财力大不大了……

  2012 年,昆明市小学计划招生89020 人,适龄儿童均可入学,入学率为99.5%以上,全市小学毕业生86506人,初中计划招生85641 人,入学率为99%以上。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却有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户口战

  家长为孩子升学买房甚至带动了二手房市场

  “幼升小”入学,实行“依据实际居住地和户口,以实际居住地为主,按照就近和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以这样的方式报名入学,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时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家长一心想把孩子往“好学校”送。有了需求,必定有市场,自然也少不了坐地起价,不少人盯住了其中的商机。

  于是,“有套房子落户,就能就近上名校”就成了二手房价的一个参考依据。

  学府路附近一家房产中介的老板直言,现在购买二手房的主力人群大多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这样可以名正言顺地在附近名小学、名初中就读。“这种老房子,如果不是毗邻名校,哪个会要?”一些受访家长也表示,买了房子给孩子转了户口后,上学期间孩子上学也近,待孩子毕业了再把房子变卖,说不定还能小赚一笔,很值得投资。

  有三十多年小学教学经验、曾任昆明市某市级小学校长的曹娟(化名)称:“学校将附近市场、二手房、商铺的繁荣都一一带动起来,很多房地产商将辖区内的名校作为宣传噱头坐地起价。然而名校附近房地产规模的扩张,就带来了一定量的住户群体,相应的学龄儿童也随之产生,学校现有名额肯定是容纳不下的。”

  虽然有就近入学原则的政策,但在很多家长看来,这是“可以操作”的。每年到了小学招生的季节,家长们便会使尽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往优质学校里送。

  实例:2012 年6 月,陶女士的儿子即将走出幼儿园,踏入学堂,说起要上哪个小学,陶女士就很郁闷。

  陶女士儿子的户口落在官渡区,如果按户籍所在地原则上学,只能上一所在她看来很一般的小学。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都希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陶女士看中了一所位于高新区的小学,她想把儿子送到这所小学接受在她看来“更好”的教育。

  为了达成目的,首先就要解决户口问题。为此,今年4 月陶女士在高新区买了一套2 居室的二手房,当房子交易完成时已经临近6 月份,此时再来办理户口已经明显不能赶上学校的报名时间。为此陶女士懊悔不已,怪自己为何不提前准备。但陶女士仍然没有放弃,希望能通过一些亲戚朋友的“关系”,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她中意的学校,于是她四处托人打听。

  不久,打听有了结果,一位朋友称有办法可以把孩子顺利送进该小学就读,只是需要破费一些:择校费10万元。在陶女士看来,只要能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多花点钱不算什么,但是转念一想:“这才上小学就花了10万元?”陶女士处于挣扎和纠结中。

  诸多家长一致认为,按户口就近入学的方法早已成了一种垫底的升学办法,这种办法在他们看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不遗余力。

  说起当年儿子上学的经历,用杨先生的话来形容就是“比我照顾老婆坐月子那段时间还累”。自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杨先生从心里就开始为儿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做起了“五年规划”。

  杨先生的儿子户口在五华区,儿子3 岁时,杨先生找熟人将其送进了一家较好的幼儿园。在儿子念中班的时候,他已经着手准备儿子上小学的问题了。

  杨先生听说金碧路附近某小学不错,如果进了那所小学,初中便能顺理成章地直升辖区内的一所一级中学,恰好有一名亲戚就住在学校附近,只要想办法把儿子的户口转到亲戚家的户口上,那这事就好办了。说办就办,杨先生为此事先后奔波4 个多月,找了各种熟人和关系,终于将儿子的户口迁到了亲戚家。

  2003 年,杨先生的孩子顺利进了那所学校,孩子成绩也名列前茅。时至今日,杨先生的儿子已经就读于某重点高中。每每和朋友说起当年为何执意要将儿子送到该小学,杨先生始终为自己的坚持与执着感到庆幸:“上了一个好的小学,必然会上好的初中,然后是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权力战

  “共建生”背后的权力链“拼的是背景拼的是财力”

  “对学校来说,想要找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单位作为‘靠山’,找个有权的单位,也方便学校办事。其实也是变相的权钱交易。”

  曹娟透露,一般是单位主动提出和学校协作,学生搞活动,对口单位会提供方便,派车、提供场地,学校不方便开支解决不了的问题,协作单位就可以支持。不一定是优质的小学才会有单位主动找上门,就算是普通小学也会有单位主动找上门,从单位的角度出发,也是为职工子女提供福利。

  “义务教育学校是非营利的,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建校大部分的开支都是来自协作单位。”曹娟举了几个对口的例子,其中云大附中对口昆明烟厂,师大附中对口云南白药集团,师大附小对口省委、省政府,武城小学对口省教委……说起学校和协作单位,是有历史渊源的。

  上世纪80 年代,一些企业也自己办学校,这些学校是名副其实的子弟学校,由企业直接管理。但是在教育改革中,这些学校归到了所在辖区的教育部门管辖。“归教育系统管理的话,就把学校的资源,包括老师学生归到新学校去,厂里以前投到学校的资金投到现在的新学校来,所以就成了协作单位。”曹娟说。

  昆明市所谓的“四大名初中”,在一般的市民眼里,除了“就近入学”别无其他法。这些学校一般只会与一些特殊的、比较有“ 权力”的行政部门或者经济效益特别好的单位达成“共建”,其单位才能拥有“免试入学”的名额。

  记者从昆明市教育部门了解到,2012年昆明全市小学毕业生86506 人,初中计划招生85641 人,入学率为99%以上。虽然不能确定所有学生的家长都会为孩子上好初中伤脑筋,但“不伤脑筋”的比例不会高于10%。

  实例:毛蕾(化名)今年12岁,即将小学毕业,其父亲毛先生近期正在为女儿去哪里就读初中操心:“如果直升辖区内的初中,那初中只能说一般,如果去单位享受‘共建生’名额,必然是好事,只是学费较为昂贵。”

  毛先生介绍,他所任职的单位是某知名国企,该企业与一所省内重点中学有共建协议,在女儿读6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单位就有同事来问是否需要读共建生。“当时只是说每年7000元的学费,还有2万元的费用,这2 万元费用是用来‘打点关系’的……”此外,就算是交了费顺利进到名校享受“共建生”的名额,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依然会被分流到其他学校,毛先生有些举棋不定。

  胡娇(化名)在省厅某单位工作,她的女儿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但是在初中的抉择上,用她的话来说“头发又白了几根”。当她的女儿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就开始向周围人打听哪些初中比较好,即便还有两年才毕业,但是她已经在为女儿上初中做准备了。特别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她可谓是动用所有“关系”,想尽一切办法,要让孩子上好初中,哪怕花再多的钱。

  6月20日小学生毕业考试一完,胡娇就安排她女儿参加了其他学校的考试。按照昆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入学,就近入学”的政策,她的女儿应该分到昆明第十五中学,但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初中,她让孩子报名参加了两家云南的大学附属中学,以及一些有名学校的“入学考试”,这些学校都是在昆明市比较好的学校,同时也是与她的单位有协议的学校。但胡娇所在的单位并不是最有“权力”的,这些最好的学校只和他们单位达成了“照顾分”的协议。

  胡娇的情况属于“共建生”,她所在的单位在五年前就与昆明比较好的四所学校签订了协议,有的学校是“照顾分”协议,有的是定向名额协议等。她所在的单位与云南某大学附属中学有协议,所以她帮孩子报了名,参加该学校的“入学考试”。她称,这所附属中学的协议就是有照顾10分、20分、50分之分。

  像胡娇这种情况的“共建生”,顾名思义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学建立“共建”关系,从而使双方“互惠互利”,单位员工子女可以轻松享受极为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

  她透露,如果要进那所免试的学校,一个学期要比其他学校多交7000元。“其实是单位和学校存在一些经济链条,单位给一部分资金与学校共建,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这一笔钱就由家长支付,单位经济效益好就由单位支付,也算是给职员的福利。”她称,如果家长支付那一部分资金,就相当于择校生的概念。如果没有协议要进入这些学校几乎不可能,除了一些“条子生”的协议就是有照顾10分、20分、50分之分。

  像胡娇这种情况的“共建生”,顾名思义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学建立“共建”关系,从而使双方“互惠互利”,单位员工子女可以轻松享受极为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

  她透露,如果要进那所免试的学校,一个学期要比其他学校多交7000元。“其实是单位和学校存在一些经济链条,单位给一部分资金与学校共建,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这一笔钱就由家长支付,单位经济效益好就由单位支付,也算是给职员的福利。”她称,如果家长支付那一部分资金,就相当于择校生的概念。如果没有协议要进入这些学校几乎不可能,除了一些“条子生”。

  关系战

  “校长手握大权” “有钱但没关系一样进不了”

  “每个学校的进入‘成本’不同,家长的手法、经济实力不同,没有一个明确的标价。如果什么关系都没有,拿着钱都送不进去,必须有人引荐。”曹娟说,没有关系,学校不一定敢收钱,家长只能在政策和户口方面想办法。

  金碧路附近某中学,小升初招生仅有500 个名额,但是报名人数却高达4000 人。

  对此,一名家长介绍,报名的每8 名学生中只有1 名幸运儿,但幸运儿的诞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幸运,“就怕有钱你都没地方交,好学校的话,‘关系’更重要,钱当然也得交。”

  此外,一名中学班主任老师透露,他所在的学校每个班的地段生一般只有10 多人,其他学生全是以各种方式过来的。

  “老师每两年有一个名额,看老师想收多少了,校长手上权力就更大了。校长将手上的名额按教师级别、关系作分配,除此之外手上还会留有部分名额自己分配,所以能找到校长这层关系,进该所学校就水到渠成了。”曹娟称。

  按常规,每个学校每个年级一般不会超过4 个班级,每个班不超过45 人,但是优质的学校一个年级8 个班每个班70 多个人都是有可能的。

  小花园附近的罗丰小学、韶山小学、翠湖小学,按照教育部门的划分,三所学校同属一个片区,如果按照户口划区,三个学校的生源是均衡的。但韶山小学是市级示范学校,名声就响一些,片区内的家长都会想办法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这样就造成三所学校生源分配不均,韶山小学一个班60 人,其他两所学校招不到生,只有去招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

  辖区内的小学对应辖区内的初中,也是家长选择小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孩子上了重点中学辖区内的小学,那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该重点中学。例如上了师大附小,在小升初时,师大附中、昆一中、昆二中以及云大附中这些优质中学都可以供孩子选择。

  意识问题

  家长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

  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之间的分别在哪?上普通学校和所谓的优质学校有何区别?很多家长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曹娟介绍,中学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小学老师更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受益终身的,“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习惯好,今后上学不会感觉累,不会跟不上。”

  家长眼中学校的好和差主要是学校的环境问题,教学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确有直接关系,教学资源优良,有的学校是数字化教学,有的还是传统教学,在硬件设施较好的学校有利于开阔孩子的视野。

  “选学校不如选老师。”家长往往是奔名校而去,因为在家长看来,名师自然是出自名校。

  在孩子上学的前一年家长就开始“活动”了,不但要求进名校,家长更希望孩子能遇到个好老师。“好老师的教育理念根据老师的素质来决定。”但是进了名校后孩子分在哪个班,还是得抽签来决定。所以就算已经踏入名校大门,家长依然不得消停,还得通过各种关系,或者靠“实惠”———也就是送钱,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一个好老师手上才能放心。

  但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与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曹娟介绍,家庭教育好,老师带起来也比较轻松,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如果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协调,家长不配合老师,教起来就很费劲,“老师最怕遇到家长疏于管理的孩子,只要有一个(家长疏于管理的学生),就会影响全班的教学。”

  政策问题

  拨款政策导致学校为升级而变相牟利

  据了解,每所学校按省、市级等不同标准,享受的国家拨款也不一样。拿五华区来说,武城小学和春城小学都是省级实验学校,申报省级的实验学校,要教育厅来认证,市级的学校要教育局来认证,一旦申报成功,无论是对学校的发展还是对学校招生,都是有利的。

  所以每所学校都会想方设法去申报省、市级示范学校。申报的前提是要求硬件设施达标,这样一来就造成很多学校向家长收取建校费、择校费,用这些费用来充实学校的硬件设施,而为建校费、择校费买单的人群只有学生家长。

  有的学校迫于政府规定和社会舆论压力,在学杂费上不敢公开加码,于是就改换方式,利用开办特长班、补课班、兴趣班的机会,收取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变相增加家长负担牟利。

  教育部门对小学每班学生人数是明确规定的,不得超过45 人。此外,老师的配比也是有规定的。对于这类规定,曹娟介绍,现在学校因为学科老师缺乏,班主任缺乏,普遍都做不到。

  造成教学资源不平衡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老师的待遇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说,都会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待遇,人往高处走,这无可厚非,所以好的老师就会和优质的学校做出双向选择,跳槽到好的学校。”曹娟认为,优质学校的人数普遍超编,一般都是大班教学,这种现象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普通学校相比,尤其是小学,老师把精力分给40 个学生和70 个学生,孩子得到的成效肯定是不一样的。

  根源问题

  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和教育观念严重偏差

  扎堆上好小学好初中的现象,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要“晋升”,就要考核,考核的手段就是考试,最先开始是小升初的“入学考试”,最近几年这股风已向幼儿园蔓延,眼见着一个个学龄前儿童加入浩浩荡荡的等级考试大军,云南大学(微博)教授金子强认为,这意味着应试教育在低龄化。

  “幼升小,小升初,这些‘晋升’的主体并不是受教育的孩子,而是家长,孩子被放在了最后一端,形成了一个畸形的怪圈。”金子强认为,学校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应该是把不优秀的人教育成优秀的人,这是教育者应该负有的教育责任。“小升初必须依法免试”这一规定不知多少年前就出台了,但现在这一规定似乎早已名存实亡。

  幼升小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无疑是实现平等教育权的好制度,问题在于,假如一个孩子“就近”的小学很不好,而另一个孩子却能“就近”上到优质小学,那么“就近”的精神就被扭曲,贯彻“就近”原则就是以平等的名义强迫人们接受不平等的现实。

  在金子强看来,“ 共建生”、“ 子弟生”、“双拥生”、“定向生”、“条子生”等这种现象真正的祸源,在于义务教育领域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在金子强看来,这种“名校”的由来就是从优质生开始的,对于优质生一般的学校都加以拉拢,优质生多了学校也会随之出名,学校一出名很多家长就趋之若鹜。名校和薄弱学校间的生源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资质上,而如今却形成了一个权力财富的分层。金子强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名校利用收取“择校费”、“赞助费”等,进一步拉开与薄弱学校间的实力差距,公平教育谈了这么多年,形成的却是新的不公平。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小升初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