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世界各国如何对孩子“死亡教育”

2012年07月06日15:29  新浪教育 微博   

  人老了真的会死吗?

  人死了会不会再有一个我?

  一年级小朋友想不通 很崩溃很崩溃

  爸爸妈妈也解释不了 很担心很担心

  昨日10:40,叶女士来电:我的小孩子读一 年级,最近他无意中发现人老了要死,这两天都非常害怕这个问题。整个人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我怀疑可能是看电视看到了。他成绩很好,也没有什么烦恼,最近 被这个人老要死的问题一直困扰。他当时问爸爸,人老真的会死吗?他爸爸很直接就说是的,他当场吓哭了,然后天天在说做人没有意思。我们最近有个朋友因为人太胖了突然死了,我儿子更加害怕了。他问人死了以后不会再有一个我吗?他爸爸又很直接地说不会,他整个人都崩溃了,是不是他爸爸回答太直接了,吓到小朋友了,哎哟,担心死我了。叶女士和丈夫都是广东人,十几年前来到浙江诸暨,做建筑工程的生意,现在,叶女士一家在诸暨买了房子,安了家。

  叶女士夫妻平时工作比较忙,照顾儿子的时间不多,但提到儿子,叶女士很骄傲。

  儿子今年8岁,读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名列前 茅,在父母心中,是个十分聪明的“小大人”。“他实在太聪明了,说话跟大人一样,第一次跟他接触的大人都说他讲话老到成熟。他呀,什么东西都比同龄人懂得 早……呵呵,我从小就培养他看书的习惯,到现在他已经看了四五百本书了,家里书柜里的书,我都不知道给他换了多少批了。”叶女士说,儿子看的书,并不是同 龄人看的卡通书,辅导书,而是地理百科历史古籍,前不久刚读完红楼梦,有些字还不认识,也觉得有意思,一些章节反复看了几遍。

  因为书看得多,叶女士的儿子总会提出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的问题,大人根本回答不了。

  “昨天吃晚饭时,他突然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让我和他爸爸觉得莫名其妙。”叶女士说,她和孩子平时就像朋友一样,常常进行平等的交流,但当儿子问一些“雷人”的问题时,大人们就无言以对了,可儿子不会善罢甘休,会一直问下去。

  “儿子气呼呼地说,你们不说我也知道,人迟早要死的,所以人生也没什么意义!”叶女士说,儿子还说,电视里讲,人老了会死……这让他们很惊讶,很担心。

  吃晚饭,妈妈收拾碗筷时,儿子又缠着爸爸问同样的问题,正看电视的爸爸有些不耐烦,直接说:“人迟早都要死的,死了就没了。”

  “那我死了以后,不会重新再造一个我出来吗?”儿子又问,爸爸点点头,没想到儿子突然大哭起来,心情很低落了,说上学也没意义了,看书也没意义了,做人也没意思了。

  叶女士说,她当时就埋怨丈夫,不应该和孩子说 得那么直白,丈夫开始还不服气,说反正早晚要告诉孩子,晚说不如早说,但后来看儿子心情那么糟,就心疼了,但又不知该如何跟只有8岁的儿子解释什么是死 亡,想来想去,就对儿子说,“人老了都会得一种病,叫癌症,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没办法治好癌症,所以人老了就要死去。”

  没想到儿子反问:“外公外婆以后会得癌症吗?”

  “会!”叶女士点点头,儿子却更加难过;“我不要外婆外公死!”

  看着儿子一直难过,叶女士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来想去,她想到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我告诉他,这次神舟九号飞到太空,就是去做科学研究的,其中一项就是研究能治愈癌症的药物,大家吃了这种药,以后都能长生不老。”

  “他听我这么说,好像开心了一点,但马上又问我,这种药什么时候能研究出来。”叶女士回答,早的话也许明年,晚的话就要几十年了。

  “妈妈,你太早把我生出来了!”儿子哇的一声又哭了,边哭边抱怨说,“你为什么不等药研究出来了再把我生出来!万一爸爸妈妈得癌症的时候药还没发明那怎么办?”

  叶女士说,儿子很聪明,但总问他们一些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也很头痛。她担心家长[微博]错误的回答会给他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今天我一个朋友带他去绍兴玩了,他暂时把烦恼忘记了,就怕他回来又会想起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从4岁开始就会有死亡概念

  没有正确引导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很多成年人认为,幼儿心智不够成熟,他们接触的应该是安徒生童话、动画片和积木玩具,死亡对他们来说过于深奥。

  但是,大人们确实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突然某一天,孩子问起什么是“死亡”,他们却不知该如何作答。让孩子过早接触死亡,是否会引来悲观和绝望?幼儿死亡教育真的有必要吗?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因此张淑美认为,幼儿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孩子问什么是死亡

  你会怎么回答?

  严女士,大学文化,媒体从业人员,儿子今年4岁

  我会告诉儿子,人生就是条路,路边有很多有趣好玩的风景,但所有的路都有尽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路走完,所以要好好保护自己,走得越久越好,争取能在有限的道路里看到无限风景,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不用害怕。

  陈妈妈,大学文化,公司财务,女儿今年5岁

  女儿问过我,为什么人死了要变成白骨?

  我想了想,告诉她,因为人没有了生命就像小树被小虫子侵害了,把里面的水吸干了,而人的骨头最硬,所以人要是被病菌侵害,或者发生意外失去了生命,就会成了骨头。

  说实话,我还没有信心对孩子说关于死亡的话题,有时她会说:妈妈骑车小心,不然会被撞死,我赶紧制止她说下去。有次她问我,吴斌叔叔死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哭,我尽量婉转地告诉她,死亡有时也很伟大。

  郑先生,初中文化,玻璃厂工人,女儿今年4岁

  我女儿以前遇到过火灾,差点死掉,当时多亏好 心人帮忙凑齐医药费,女儿才救回来,现在脸上还留了疤痕。我现在总是会和女儿讲过去的那些事,不管她能不能听懂。我总是跟她说,人死了就会长很多的疤痕, 你脸上有一点疤痕,就是在快死的时候,大家把你救了回来,以后只要好好生活,疤痕就会没有的。

  现在女儿从来不去危险的地方玩,我想她听懂了。

  段师傅,高中文化,出租车司机,儿子今年10岁

  我儿子性格内向,一次看电视新闻,一个出租车司机出车祸死掉了,他大哭,拉着我问,爸爸也是开出租车的,你会不会死?

  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死亡,不想让儿子那么早明白这些残酷的道理,我就和他说,对开车的人来说,小心开车,不违法,对走路的人来说,走斑马线,人行道,这样生命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老师是怎么回答孩子的?

  朱盈,三塘实验幼托园的老师,带小班,班上有30个3到5岁的小朋友。

  朱老师说,小班的孩子年纪小,还从来没有主动问过她什么是死亡。

  “他们对死亡的概念,主要还是从动画片里得到的。比如他们会说机器人死了,就是再也修不好了,以后在动画片里都不会出现了。我也会引导孩子们认识死亡,我们班里有个自然角,墙上贴着很多动植物,我就会告诉他们植物死了会怎么样,动物死了会怎么样……”

  朱老师说,5月份她看见一只死了的小鸟,就带孩子们为小鸟举办了葬礼,顺便让孩子们讨论了一下。

  王老师,杭州茅以升实验学校“生命教育”授课老师。她说这门课学校已经开了8年多了,全校学生都要上。

  “关于死亡的问题,我们更多的是从科学方面来解释,比如新陈代谢减缓、细胞老化等等,告诉学生死亡是很正常的生命过程,并不可怕。”

  王老师说,孩子一般不会主动提“死”的问题,一旦提出来了,必定是孩子看到、听到或者想到了。

  “家长和老师尽量不要主动向孩子解释什么是 死,如果他问到了,记住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时实事求是,不要用“他走了”、“他睡着了”这些话作答。还有的孩子经常会问:“妈妈(爸爸)你会死吗?”如 果家长直接回答“会”,孩子就会认为马上就要发生了,心里会受到惊吓。回答这类问题时,家长一定要说很老很老才会死,或过很长很长时间才会死。”

  王老师说,“老”的概念会让孩子觉得时间很长,可以缓解“死”这个字眼给孩子带来的不安。

  怎么科学地告诉孩子

  什么是死亡?

  面对“死亡”这个必须面对但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大人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方忠说,少年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根据年龄,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也完全不一样。

  婴幼儿期间

  用比喻法解释

  对婴幼儿(0-4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刚把吃喝拉撒和说话学会的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为人生很厉害的病,救不活了,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幼儿园期间

  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险认知的能力

  对于幼儿园(4-7岁)阶段的孩子,这时他们 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的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 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人有本能对危险认知的能力,国外也曾做 过实验,把婴儿举到悬崖边时,婴儿的心跳明显加速,但这些生理上的反应不足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徐主任说,孩子们对许多潜在的危险是没有认知的,比如孩子 们走到河边,知道河水很凉快,就会慢慢往河中间走,但孩子并不知道河中间很深,很危险,然后就溺死了,把危险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会恐惧,就不敢往河 中间走。

  所以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上了小学的孩子

  教育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就像叶女士儿子一样,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

  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徐主任说,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世界各国对孩子们“死亡教育”

  有不同的教学方案

  美国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到1976年,已有 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在“死亡课”上,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 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 到郊外

  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美国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发行量已 经超过1800万册,非常适合3岁至9岁的孩子。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机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 程。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英国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 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 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 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德国、法国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法国成立总统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生与死的社会控制问题。

  本文选自blissfamily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