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用物质刺激学习失效 家长被孩子要挟

2013年01月30日11:02  扬子晚报    

  烦恼:

  初三的期末考试刚结束,小西父母找到老师诉说苦恼:“孩子对学习越来越不上心,原来与他讲好,期末考试期间如果能做到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考完试就给他买一部新的智能手机。但是他只坚持了一周,考试成绩也很差,现在却一直缠着我们要求买手机,不然就不去上寒假补习班。还说我们讲话不算数,这不是无理要求嘛,可是与他讲不通。老师你看我们该怎么办?这手机能买给他吗?”

  这已经不是小西第一次向父母提物质要求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父母期望小西认真学习或者对成绩有要求,小西就会提出条件,有时是要求买一双名牌运动鞋,有时是MP4等等。而且要求越来越高。小西的家庭并不宽裕,对于孩子开出的条件,父母表示:已经很难满足他的要求了。

  指导:胡文宇(“陶老师热线”辅导老师)

  在与小西父母的交流中,老师了解到他们经常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引导小西听话。例如,洗一个星期碗给五元钱。帮助打扫卫生一次给一元钱。小时候这些方法曾经很有用,为了得到更多的零用钱,小西会很积极地做事。在学习方面父母自然也使用这个方法,考试达到约定的分数就可以获得一个物质奖励。渐渐地物质奖励变得不怎么管用,孩子对物质奖励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时没有做到与父母的约定也会坚持要求得到满足。

  当家长[微博]希望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强化时,物质奖励是可采用的方式之一。但是这种方式带来的动力是短暂的,随着物质条件的满足,孩子行为的积极性也会消退。

  小西出现的状况就是一个典型,在长期单一的物质奖励刺激下,他把做一些为自己负责的事情,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整理自己的个人物品等都当做是向父母提出物质要求的条件。在小西看来,认真学习是在照顾父母的心情和需要,自己有理由向父母提条件,并且物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出现了孩子以学习与否来“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现象。

  人们的需要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安全感、爱与被爱、被尊重、被接纳和理解、成就感、自我价值感等等都是对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这些精神需要是贯穿一个人终生的。因此奖励可以有物质的,而精神奖励对成长更加有意义。当孩子每天坚持认真完成作业时,如果能欣赏到他的辛苦努力、细致、坚持和对自己的学习认真负责,会令他体会到成就感、被理解,精神需要得到的满足,会成为更强大的心理能量,成为孩子继续努力的内在推动力。假如孩子考试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要及时称赞他的学习方法,欣赏他为自己树立的目标,表扬他有能力。用欣赏的眼神、满意的微笑、充满爱的拥抱送出精神奖励。通过这样的一些做法让孩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其长效的激励功能是一次五十元,甚至五百元的奖励远远无法达到的。

  杨甜子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